1、判断题 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其主编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对我国建国后某个时期的评价甚高:“从经济增长的数字看,……是相当成功的,国民收入年均增长8.9%……具有决定性加速作用”,但是这个成就也是有代价的,它使中国的供求关系由市场机制参与调节的基本平衡转变为国家按计划实行资源配置的“短缺经济”。这一时期指的是:(? )。
A.一五计划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改革开放初期
D.中共十四大之后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材料“它使中国的供求关系由市场机制参与调节的基本平衡转变为国家按计划实行资源配置的“短缺经济””体现了当时中国经济刚刚确立计划经济体制,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这一时期是一五计划时期,因为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的确立。所以答案选A。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在这样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之上,中国在选择政党制度时必然要寻求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符合中华民族‘和合’文化传统的政党制度。”新中国“符合传统文化内涵”的政党制度是(?)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多党联合执政制度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中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故选A。B项是我国的政体,不是政党制度;C项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制度;D项错误,中国是共产党一党执政,各民主党派联合参政。
点评:新中国建立后,积极地进行民主政治建设,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即是重点之一。调动了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热情。与此相关的其他的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如1954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人大制度建立。在这次会议上,通过了我国的第一步社会主义宪法;此外,还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者成为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提出这一论断的大会最可能是
A.七届二中全会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八大
D.十一届三中全会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材料中“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历史任务”,指的是三大改造。1956年,我国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A项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于1949年,B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召开,C项八大1956年召开, D项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召开。故选C。
点评:该题属于时间型的选择题。所谓历史学科时间型选择题,主要是指包含了显性或隐性的历史时间,这个时间又能够体现一定的阶段性、时代性等的选择题。开启时间型选择题的钥匙,主要是根据时间限定语,特别注意提取时间信息,明确时限,抓住时间背后的历史背景,有意识地从时间入手,“顺藤摸瓜”,就能找出符合特定时间范围内的正确选项。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以其学说“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韩非子
C.董仲舒
D.朱熹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意思是:臣民要绝对服从于君主,君主要绝对服从“天”的意志,体现了董仲舒的“君为臣纲”“天人感应”的思想。所以C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24分)中国形象在近代文学与传媒里有几个主要意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危船”与“陆沉”
刘鹗在1903年发表的《老残游记》,首章就有一个寓意深刻的比喻:把大清帝国比作一艘行在“太平洋”上即将沉没的危船,船上有数不清的难民,有手足无措的水手,有糊涂的船长,有趁火打劫者、跳海逃命者,还有鼓动人们^造**的演说家。自命不凡的老残认为只要给他们送去罗盘,调整航线,就可以化险为夷。然而,当老残等人冒险驾船给危船送去罗盘和纪限仪的时候,却被众人认作“洋鬼子差遣来的汉奸”而被砸翻船。
与“危船”隐喻相近的中国形象还有“陆沉”意象。同时代政治家与知识分子的诗文当中。都运用“陆沉”表达自己对时局的看法。秋瑾诗句:“祖国陆沉人有责,天涯漂泊我无家”。章太炎撰文署名“陆沉居士”。
材料二?“东方病夫”与“东亚病夫”
英国侨民奚安门主办的《字林西报}1896年10月17目的一篇文章中,出现“东方病夫”一词,时任《时务报》主编的梁启超译为:“夫中国——东方病夫也,其麻木不仁久矣,然病根之深,自中日交战后,地球各国始悉其虚实也。”
1938年柏林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回国途经新加坡时,当地报刊上发表了一幅外国讽刺漫画:在奥运五环旗下,一群头留长辫、身穿马褂、面容枯瘦的中国人,用担架驮着一个巨大的鸭蛋,题为“东亚病夫”。从此,“东亚病夫”就成了外国人对中国人的贬称。
梁启超在完成于1906年间的《新民说》中提到:“我以病夫闻于世界,手足以瘫痪,以尽失防护之机能,东西诸国,莫不磨刀霍霍,内向而鱼肉我矣。”
材料三?“睡狮”与“醒狮”
“睡狮”与“醒狮”的观念起源于19世纪末,流亡到日本的梁启超在《自由书·动物谈》(1899)中把伦敦博物馆陈列的一种状若狮子、先睡后醒的巨物看作中国的象征。
1902年12月,蔡元培分析国内外形势日:“我国睡狮不觉,尚未进入民族主义之时代。”此后,诸多革命志士的文章辞赋中,频频出现“睡狮起舞”、“警睡狮”、“猛睡狮,梦中醒”等比喻。
《汪穰卿笔记》卷8附录之《琴瑟寄庐类稿》“睡狮”条(大致意思是):洋人称中国人为睡狮,终有一醒。以此语质问洋人,他们都笑而不答。后来遇到一位驯狮者,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其中的原委得以破解。他说:我用生鸦片抹在牛肉上作为饲料给狮子,开始少许,逐渐增加,鸦片用到一定的剂量,狮子便终日昏睡,任凭看客戏耍。虽然有时张牙舞爪,发出吼叫,也不过就像在睡梦中一般,其实不会咬人的。驯狮者接着说,贵国之大,犹如狮子这样的庞然大物,受鸦片之害难道还不够吗?
——《中国形象在近代文学与传媒里的几个主要意象》
(1)“危船”和“陆沉”意象反映了当时中国怎样的状况?反映了进步知识分子怎样的心境?(10分)
(2)“病夫”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主要是指什么?“东方病夫”“东亚病夫”称谓的出现和流行反映了什么问题?(8分)
(3)《汪穰卿笔记》将旧中国腐败落后的根源归咎于什么?“睡狮”与“醒狮”的隐喻表达了什么思想?(6分)
参考答案:(1)中国社会全方面落后和危机: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民心不附;排斥外来先进文明;外敌入侵,民族危机加深。(4分)
中国文化已经不能应对西方世界所提出的挑战,具有亡国灭种的心理忧惧;对清政府的幻想不复存在;感受到救亡图存的自身责任。(6分)
(2)男人吸烟片、梳辫子,女人裹小脚等丑陋病态。(4分)
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为西方所轻视,殖民者对中国形象的歧视性描绘;近代知识分子的民族忧患意识;成为中国人卧薪尝胆、自立自强的政治话语。(4分)
(3)洋人的鸦片侵略。(2分)
表达中华民族从沉睡到觉醒的转变过程;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反抗绝望、用于自勉的精神寄托和殷切期望。(4分)
本题解析:(1)第一问,有关于“‘危船’和‘陆沉’意象反映了当时中国怎样的状况”的问题,可以从材料内容中提供的时间来分析。材料中的时间是1903年,正是中国成为西方列强半殖民地的社会背景下中国的社会状况,围绕这个点来回答即可。有关于“中国知识分子的心态”问题可以依据本题中前一问的答案来分析归纳,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刻的影响着当时知识分子的心态,主要是面对民族危机的社会现实他们产生的心态。
(2)第二问,“病夫”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指中国人的精神上与身体上的虚弱,材料中的“在奥运五环旗下,一群头留长辫、身穿马褂、面容枯瘦的中国人,用担架驮着一个巨大的鸭蛋,题为“东亚病夫”表明这个问题。有关于“‘东亚病夫’称谓的出现和流行反映的问题”这个问题很简单,可以从材料内容的背景来分析,“东亚病夫”是在1896年开始流行的,这正是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打败中国的背景下出现的,所以反映的是外国列强贬低中国人的社会问题。
(3)有关于“《汪穰卿笔记》将旧中国腐败落后的根源归咎于什么的问题”可依据材料中《汪穰卿笔记》中所述的那则故事的旨来分析,由材料中的“逐渐增加,鸦片用到一定的剂量,狮子便终日昏睡,任凭看客戏耍。虽然有时张牙舞爪,发出吼叫,也不过就像在睡梦中一般,其实不会咬人的。…受鸦片之害难道还不够吗?”来分析归纳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