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六)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心学的理解。“万物根源总在心” 意思是说万物本原在于自己的心,由此可判断是心学, B项是心学的重要命题,故选C。A项是汉代思想家董仲舒思想,意在规劝皇帝实行仁政;C项是程朱理学求理的方法,它正是陆王心学所反对的;D项是明末清初顾炎武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强调做学问要关注现实,解决现实问题。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学者一般认为,道是中国文化之根基,是中国文化区别于其它文化的本质所在;儒是让中国人掌握中国文化的老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在;佛是从外国请来的一个新鲜产物,中国文化的调味品;三者都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以下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正确的是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汉武帝之后取得正统地位。A这一思想成为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主旨,时间错误。儒家思想影响了汉唐文化并成为主流。排除B。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佛教、道教的到挑战,C错在“改造了儒家文化并为中国人广泛接受”。 宋代,道、儒、佛已经三位一体形成了理学,对中国民族性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选择D。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三教合一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18分)阅读以下中外名人论述孔子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予而后为正脉也"。
——李贽《焚书》(1 590年)
(1)归纳材料一中李贽的基本观点,这种观点的出现反映了儒学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
材料二 “我全神贯注地读孔子的这些著作,我从中吸取了精华,除了最纯洁的道德之外我从未在其中发现任何东西,并且没有些许的假充内行式的蒙骗的味道。"。“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尊从孔子法规的时代。”
——【法】伏尔泰《哲学辞典》(1764年)
(2)材料二的观点与材料一有何不同?结合所学分析伏尔泰提出这种观点的原因。(5分)
材料三 孔子……为大地教主。生于乱世,……改除乱世勇乱争战角力之法,而立《春秋》新王行仁之制。……此制乎,不过其夏葛冬裘,随时救民之言而已。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叙》(1892年)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观因素。(4分)
材料四 总而言之,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是那些权势者或想做权势者们的圣人,和一般的民众并无什么关系。……孔予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1935年)
(4)材料四中鲁迅对孔子的评价角度与其他三则材料有什么不同?列举两例史实论证鲁迅的观点。综合上述材料,阐述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历史和评价历史?(6分)
参考答案:
(1)观点:认为孔子并非圣人,反对盲目崇拜孔子。(1分)
变化:明朝后期,儒家思想受到了怀疑和挑战。(2分)
(2)不同:材料二高度推崇孔子。(1分)
原因:天主教会与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大、愚昧与黑暗;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在思想领域开展反封建斗争;伏尔泰借儒家思想的理性、道德为武器来抨击欧洲封建制度(孔子提倡道德自觉,注重政治与人事,“敬鬼神而远之”的思想与伏尔泰的反对君主制度,提倡自然神论,批判天主教会,主张言论自由的思想产生了共鸣); 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不畅,伏尔泰对中国实际情况存在认知偏差。(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3)特点:托古改制(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理论)。(2分)
因素:利用孔子权威减少变法阻力;变法维新面临形势严峻,想依托孔子“避祸”;自幼受儒家文化教育,信奉孔子的学说。(2分,答出一点即可)
(4)角度:前三则材料注重对孔子本身进行评价,鲁迅则从统治者对孔子的利用角度来评价,与真实的孔子有所区别。(2分)
史实:①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袁世凯尊孔复古,复辟帝制。(2分)
认识:①真实的历史与书本上的历史(人们记载的历史)存在着主观的偏差;
②由于评价者所处的地位、立场,所掌握的史料,研究的方法或角度的不同以及时代的局限,对历史会得出不同的解释与结论;
③人们常常利用曲解历史来为自己的主观目的服务;
④我们应该去伪存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2分,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任答其中两点即可。如答出其他观点,符合题意,也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1)依据材料中的“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又何必专门学孔予而后为正脉也”,可以总结出李贽认为孔子并非圣人,反对盲目崇拜孔子。结合所学知识,明朝中后期,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了质疑和挑战。
(2)依据材料中的“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尊从孔子法规的时代。”,可以看出伏尔泰高度推崇孔子。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其推崇孔子的原因是为启蒙运动服务的。故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启蒙运动的相关知识回答即可:天主教会与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大、愚昧与黑暗;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在思想领域开展反封建斗争;伏尔泰借儒家思想的理性、道德为武器来抨击欧洲封建制度。
(3)依据材料中“孔子……改除乱世勇乱争战角力之法,”结合所学《孔子改制考》的特点可知,康有为是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变法。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观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是:利用孔子权威减少变法阻力;自幼受儒家文化教育,信奉孔子的学说。
(4)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四与前三则材料的对比可以看出,前三则材料注重对孔子本身进行评价,鲁迅则从统治者对孔子的利用角度来评价,与真实的孔子有所区别。鲁迅认为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举例说明:①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袁世凯尊孔复古,复辟帝制。第三小问结合材料及相关的史学理论,对于历史,我们应该去伪存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由于评价者所处的地位、立场,所掌握的史料,研究的方法或角度的不同以及时代的局限,对历史会得出不同的解释与结论。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出了“亡国”和“亡天下”的两个概念,其中“亡天下”的确切含义是( )
A.封建王朝的更替
B.统治阶级内部纷争使得国家分裂
C.统治者不施行仁政,导致民不聊生
D.外族入侵带来国家的危难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顾炎武思想的认识。顾炎武认为,封建国家的统治出现危机是"亡国",是统治者关心的事情,而人民生活困苦、社会动荡倒退是"亡天下",是每个人都应该关心的。故A、C、D是顾炎武“亡国”概念的具体表现,B符合题意。所以应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顾炎武的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
材料二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2分)并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及其原因。(4分)
材料三 日本科学史学家薮内清认为:“北宋时……儒学方面兴起了后来被称作宋学或朱子学的新儒学。”新儒学讲究由心而发,格物致知,在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北宋新儒学的兴起对文学艺术产生的重大影响。(4分)
材料四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夫治天下犹曳(yè,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五 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3)据材料四、材料五,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6分)
参考答案:
(1)主张:孔子主张以德治民;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2分)
结局及原因:孔子:在当时诸侯争霸、兼并战争的背景下,无法实现;董仲舒: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4分)
(2)影响:宋词注重抒发个人的情感;书法强调精神气度,文人山水画更加注重意境。(4分)
(3)以民为本;保留君主制。反对君主专制;实现君臣平等。(任答三点就可得6分)
本题解析:(1)根据材料一、二关键信息“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等,不难直接概括得出二者的思想主张,分别体现在: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实行德治、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二者的思想主张分别与当时的中国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从而两种思想主张的结局也呈现出不同。具体这样来认识:A.孔子生活的时代,正处于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的背景下,从而他的思想主张无法实现;B.董仲舒生活的时代,正处于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时期,他的“大一统”、“儒学独尊”适应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被汉武帝所采纳,从而使儒家思想成为了正统思想。
(2)根据材料三关键信息“新儒学讲究由心而发,格物致知,在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理学(新儒学)的兴起,使文人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同时与宋代“重文轻武”的文化氛围相关联,从而对文学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具体可以这样来认识:A.反映在文学上:宋词注重抒发个人的内心情感,诸如豪放派和婉约派等;B.反映在艺术(书法和绘画)上:书法艺术,更加强调精神气度;文人山水画,从注重写实变为更加注重意境等。
(3)根据材料四、五关键信息“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等,本问考查对明末清初黄宗羲思想主张的相关认识——批判继承儒学。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可以这样来认识黄宗羲的思想主张:总体上,黄宗羲竭力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A.“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即继承儒学,体现在:①主张“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②主张保留君主制。 B.“新见”即批判儒学,体现在:①竭力反对君主专制;②主张君臣分治;③主张君臣平等。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孔子的思想主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程朱理学及其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第二次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