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八)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图2反映的是曲辕犁的出现,是犁耕技术改进的表现。 本题难度:简单 2、简答题 (8分)大运河是南水北调的重要通道。依据图12说明大运河的历史变迁。结合所学,说明大运河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根据题干要求及材料图片信息,本题考查学生识别图片等历史素材,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仔细观察图片,本题考查对隋朝大运河在历史上作用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不难直接归纳、概括得出这样的变迁:A.隋唐时期,国家统治中心在长安、洛阳一带,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连接余杭和涿郡,更多体现在政治中心功能。B.随着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南宋完成南移),而元明清三代直到当今,都城都在北京(北方),因此,大运河逐渐实现了裁弯取直,自杭州(南方)直通北京(北方),实现了“南北大贯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服务于政治和经济文化交流:①有利于国家统治的稳定和国家统一;②促进了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等。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明朝时,浙江的棉纺织业出现“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肆吾土,小民以纺所成,或纱或布,侵晨入市,易棉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日复持以易”。该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商业的基础知识。中国明朝中后期的江南地区的丝织业部门中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说明当时中国已经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但材料并没有这些体现。由题目要求,材料中的“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肆吾土,小民以纺所成...侵晨入市,易棉花而归”,可以推论出商品经济渗透到浙江农村。B选项是正确的。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有位学者写了一部关于宋代商业发展的专著,不适合作为这本专著的名称的是
A.《坊墙倒塌以后》
B.《晨曦中的汴河》
C.《商帮的兴衰》
D.《草市饮食大全》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宋代商业发展比唐朝有明显进步,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都城开封汴河两岸商业繁荣,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很普遍,但是并未出现商帮,商帮是明清时期形成的地域性商人群体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商业·商帮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11分)在农耕文明发达的古代中国,封建城市的繁荣水平远远超过同时期的西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城市中,人口规模超过100万的有3个,另外还有十个左右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在50至100万之间。与之相比较,封建时代的西欧,城市人口规模要小得多。……阿尔卑斯山脉以北的整个西欧地区,只有巴黎、科隆和伦敦三座人口超过5万的大城市。那些著名的工商业中心城市,……都不过只有两三万人。中国封建时代的城市发展较之西方乃至世界可谓是一枝独秀。
——张冠增《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商业垄断》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农耕文明发达的明清时期城市发展“一枝独秀”的原因。(5分)
材料二 西方学者比较中世纪的中国和西方的城市后认为:中国城市处于朝廷行政官僚的控制之下,城市在司法审判上表现出随意性。相比之下,欧洲的城市则更为自治和独立。大多数城市都有宪章和民法法典保护公民的法律权利。欧洲城市中的商业影响也要强大得多。而中国城市工商业中,国家起了主导作用,诸如国家制铁厂和皇家陶瓷厂(官窑),食盐贸易的许可证制度等等。
——A.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2)“尽管中世纪的西欧城市发展水平远远不及中国,但已经出现了推动这一局面发生变化的因素”。请依据材料二概括说明这一观点。(6分)
参考答案:(1)原因:政治上:国家统一,政治稳定,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保障;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宋元时期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5分)
(2)中国:城市发展缺乏法律保护;官营手工业垄断;国家实行专卖制度。西方:城市自治权利较充分;以立法推动城市化进程;商业影响较大。(6分)
本题解析:本题以古代和近代东西方城市文明的不同变化为主题,考查学生的综合比较能力和历史阐释能力。第(1)题可以结合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分析。政治上主要是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保障;经济上主要是农业、手工业、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等方面。第(2)题本问注意从两个角度作答,中国方面和西方方面。。从中国:“朝廷控制””司法随意”;欧洲:“自治和独立”“法典保护”“商业影响大”分别进行理解分析,组织语言作答。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明清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城市的发展;中世纪的西欧经济·西欧城市发展·中外城市化比较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知识点《古代史》高频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