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09山东平邑实验中学)阅读下列材料:
1956年5月2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向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医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作了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讲话,系统阐述了党中央提出的“双百”方针。在自然科学方面,他指出:“在某一医学上,生物学或其他自然科学上,贴什么“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之类的阶级签……是错误的”。在文学艺术方面,他指出:限制创作的题材,“只许写工农兵题材,只许写新社会,只许写新闻人物等待,这种限制是不对的。”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双百”方针的具体含义。
(2)简述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下文艺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由此得出什么经验?

(3)21世纪的今天,“双百”方针有何意义?
参考答案:
(1)含义:在艺术上问题上“百花齐放”,允许文艺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提倡学术上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
(2)重要成果: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经验:文艺应该也必须根植于人民生活,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3)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文学艺术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也向多样化发展,中国文化正走向世界。
本题解析:解答本题容易忽略第(2)问的第一小问“文艺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它包括话剧、历史剧、长篇小说等。此处的
“经验”可以说是“重要成果”的原因。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中国古代儒家、道家等学派都有丰富的和谐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下列没有体现和谐思想的是:
A.“四海之内皆兄弟”
B.“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C.“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D.“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此题考察中国古代有关和谐的思想:人与社会的统一,人和自然的统一。D选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思想。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5分)二战后,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冲击美苏两极格局的观念和力量在不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人的政策有时表现得令人恼火,这些表现,有时会使人想到美国的压力可能是建设欧洲的重要因素。……美国并不是欧洲的一部分……这在地图上是可以看到的。”“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法德合作是欧洲一切组织建设的基础”“建设欧洲是要以能行动的、具有权力的、能负担责任的因素为基础的。这些因素,就是国家。只有国家才是有权命令并有权要求服从的实体,除了由各个国家组成的欧洲之外,没有,也不可能有别的欧洲。”
——周荣耀《戴高乐主义论》
(1)戴高乐的“欧洲观”的核心是什么?依据材料简述这一核心的主要内容。(4分)
材料二 不结盟国家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注意到,在从以霸权为基础的旧秩序向以各国合作以及建立在自由、平等和促进繁荣的社会正义之上的新秩序的过渡中,存在着导向世界的冲突和危机……要根本消除冲突的根源,就要消除一切表现形式的殖民主义并且在世界上实行和平共处的政策……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相互关系的性质来看,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冷战”和它会变成真正的战争的经常性的严重危险,已经成为国际关系中存在的局势的一部分。与会国并不认为这种不同会构成对稳定和平的不可克服的障碍,只要排除掉对其他国家人民的统治和对他们的内部发展进行干涉的深度……在这种情况下,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代替“冷战”和不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唯一的办法。
——《不结盟国家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会议宣言》
(2)概括材料二宣言提出的主要观点。这些观点是否符合历史实际?为什么??(7分)
材料三? 21世纪初部分西方人的中国印象

Dragon(中国龙)
(3)上图反映了部分西方人的印象,认为中国是强大而邪恶的,美国经济受制于中国经济。试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变化,说明产生这种看法的原因。(4分)
参考答案:(1)核心: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1分)
内容:①欧洲联合必须以法国和德国的和解为基本前提和首要条件;
②主权国家是实现欧洲联合的基础;
③摆脱美国的控制和影响,使欧洲成为真正独立自主的欧洲。(3分)
(2)主要观点:新、旧秩序的过渡中存在着冲突和危机;要消除危机的根源就要消除一切殖民主义并实行和平共处的政策;现有的军事集团不时引起国际争端。(3分)
符合。(1分)因为二战结束后,旧的国际格局被打破,两大阵营形成。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赢得独立的亚非国家,面临着反帝、反新老殖民主义和维护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任务,而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争夺日益激烈,给世界和平稳定带来威胁,许多新兴国家不愿卷入苏美之间的争夺。在1961年召开的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上提出上述观点。(3分)
(3)原因: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与西方形成了意识形态的矛盾;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世界多极化的重要一极;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上升;经济全球化,中美经济联系加强;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美国丧失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美国发生金融危机。(答出其中4点即可,本题共4分)
本题解析:(1)问根据对材料一的分析、理解来回答戴高乐的“欧洲观”的核心及主要内容,主要内容注意分层。(2)中第1问要在阅读理解材料一的基础上概括作答;第2问要将材料观点与所学史实结合做出判断和分析,注意时间和事件。(3)问注意结合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变化,联系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和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根据中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美国相对削弱等角度分析。
点评:本题锻炼了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和概况分析能力。材料形式多样,难度适中。复杂多样的当今世界还可以考查世界形势发展趋势角度考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有学者指出:在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经济全球化实际上只是“半球化”,只有到80、90年代经济全球化浪潮才真正具有全球性。学者提出此观点的依据不包括
A.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C.世贸组织的建立
D.两极格局的解体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该学者认为:20世纪80、90年代,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人类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时代。A、C、D都是推动80、90年代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B不结盟运动兴起于1961年,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以下属于改革开放时期我国取得的教育和科技方面的成就是
A.研制“两弹一星”
B.颁布《义务教育法》
C.提出“双百”方针
D.培育“南优二号”杂交水稻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弹一星”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成就;20世纪八十年代颁布了《义务教育法》;20世纪五十年代提出了“双百”方针;20世纪七十年代初袁隆平培育了“南优二号”杂交水稻。所以答案选B。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