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文中提到的诏书出自?
[? ]
A.东周平王?
B.东汉光武帝 ?
C.曹魏文帝?
D.北魏孝文帝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风。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什么措施
[? ]
A、均田制
B、实行科举制
C、整顿吏治
D、汉化政策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实质是
A.各族人民经济文化不断交往的过程
B.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C.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D.中原先进文化向边疆扩展的过程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实质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因为各少数民族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落后与汉族政权,所以在融合过程中其实就是自身封建化的过程。A项各族人民经济文化不断交往的过程是含义;B项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是在社会生化方面的表现;D项中原先进文化向边疆扩展的过程也是表现而非实质,故此题选C项
考点: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实质
点评:对于民族融合这一考点,除知道其实质外,民族融合的方式也是常考点,①民族迁徙:魏晋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大批内迁,他们在北方各地和汉族人民杂居相处。②联合斗争:西晋末年统治者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十六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北方经济破坏,人民生活困苦,迫使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从而使民族之间联系更加密切。③友好往来:魏晋以来,我国北方出现过几次统一局面,在和平的环境中,各民族人民频繁交往,使民族大融合进程进一步加快;在战乱期间,这种交往也始终未断。④各族间的征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打破了各族原有的部落组织,有利于民族融合。⑤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本题难度:困难
4、判断题 下列选项中,与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相符的是 ?
①制定俸禄制,整顿吏治?②设立三长制,取消宗主督护制 ?
③推行均田制,恢复经济?④号召废沟洫,铲除井田的疆界?
[? ]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乃独谓澄曰:“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任城意以为何如?”?
——《魏书》卷十九中《任城王云传附澄传》
材料二?南朝将领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发出感叹:“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1)材料一中,北魏孝文帝为迁都洛阳提出了哪些理由?(不得摘抄原文)你认为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观目的是什么??
?
(2)严格说迁都洛阳并非孝文帝改革本身的内容,然而人们一直把它当成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为什么?请你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
参考答案:(1 )理由:北魏虽然统一了北方,但民族之间存在着严重隔阂,文化冲突剧烈;平城僻处塞上,经济比较落后,又无水路漕运;平城保守势力强,改革阻力大;洛阳曾是多个王朝的建都之地。主观目的: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2 )北魏孝文帝迁都,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民族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政治、经济中心。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