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历史高频试题、高中历史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古代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主要经济政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文学成就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罗马法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智者学派 苏格拉底
近代史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两次工业革命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共产党宣言》 巴黎公社 近代科学技术 经典力学 生物进化论 改良蒸汽机 电气技术的应用 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两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国共政权的对峙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 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新思想的萌发 维新思想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三民主义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
现代史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 相对论与量子论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文化大革命”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大众传媒的发展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教育事业的发展
选修部分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梭伦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欧洲的宗教改革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 洛克 卢梭 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殊死搏斗 大抗议书 内战 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独立宣言》 《人权宣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 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法国大革命 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人民群众要求民主的斗争 宪章运动 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 抗日战争胜利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非战公约 国际联盟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 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中东战争 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 海湾战争 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历史杰出人物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秦始皇 唐太宗 康熙帝 东西方的先哲 孔子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克伦威尔 华盛顿 拿破仑 “亚洲觉醒”的先驱 孙中山 甘地 凯末尔 无产阶级革命家 马克思、恩格斯 列宁 毛泽东、邓小平 杰出的科学家 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 牛顿、爱因斯坦 探索历史的奥秘 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人类起源之谜 三星堆遗址 玛雅文明的发现 玛雅文明的历史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 金字塔和拉美西斯二世遗迹 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 罗马的古建筑遗址群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佛罗伦萨 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代表 秦始皇陵兵马俑 万里长城 北京明清故宫、颐和园和皇家陵寝 山西平遥古城与安徽古村落 昆曲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塞内加尔的戈雷岛 奥斯威辛集中营 其他

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考点预测(2019年押题版)(六)
2019-03-16 09:23:40 【

1、判断题  以下是进攻朝鲜时联合国的兵力组成,通过下表可以看出?

国家
美国
英国
加拿大
土耳其
南朝鲜
军队
30多万
14000多
6100多
5400多
59万多
A.美国操纵联合国军队,并担当主力
B.南朝鲜反对盟军
C.多国部队组成说明战争的正义性
D.朝鲜在战争中处于非正义一方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不详 答案 A

马上分享给同学
    揪错 收藏 据91考试网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以下是进攻朝鲜时联合国的兵力组成,通过下表可以看出国家美国英..”主要考查你对?华沙条约组织,雅尔塔体系的确立,美苏冷战,“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东西德、南北朝鲜、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91考试网学习社区。 华沙条约组织雅尔塔体系的确立美苏冷战“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东西德、南北朝鲜、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 考点名称:华沙条约组织

      华沙条约组织:

      简称华约组织或华约,是为对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而成立的政治军事同盟,成立于1955年5月14日。1955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加入北约后,欧洲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包括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即东德)签署了《华沙公约》,全称《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友好合作互助条约》。1991年7月1日,华沙条约组织正式解散。

      成立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世界战略格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处于冷战的对峙状态。
      1949年4月4日,美国、加拿大、比利时、法国、荷兰、英国、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在华盛顿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该条约于同年8月24日生效。
      1954年10月23日,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签订了《巴黎协定》,吸收联邦德国加入西欧联盟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政府曾照会23个欧洲国家和美国政府,要求他们不要批准《巴黎协定》,并建议召开欧洲集体安全会议,讨论“防止德国军国主义再起”等问题,并缔结《欧洲集体安全条约》,但遭西方国家的拒绝。
      同年11月29日至12月2日,苏联同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波兰、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匈牙利在莫斯科举行欧洲国家保障欧洲和平和安全会议,会议通过宣言声称:如西方国家批准《巴黎协定》,苏联和东欧国家将在组织武装力量和联合司令部方面采取共同措施。
      1955年3月,八国又就缔结集体友好互助条约的原则、组建联合武装力量及其统帅部等问题进行了协商,并取得一致意见。5月5日,《巴黎协定》被批准。5月14日,苏、阿、保、匈、民德、波、罗、捷八国在华沙签署了《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简称《华沙条约》。条约有效期为二十年(到期可顺延十年)。该条约由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起草。
      同年6月4日,根据《华沙条约》第六条规定,华沙条约组织这一军事、政治同盟正式成立。华沙条约组织总部设在莫斯科,俄语、德语、波兰语、捷克语为官方用语。

      华约组织解散: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两大国际组织的成立,标志着双方以冷战形式的军事对抗正式开始。
      1968年8月,捷克斯洛伐克发生了“布拉格之春”的改革运动,华约武装力量在苏联的带领下大规模武装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招致了普遍抗议。
      而苏联与阿尔巴尼亚交恶,阿尔巴尼亚于1968年9月13日宣布退出华沙条约组织。  
      1990年10月3日,两德合并后,民主德国退出华沙条约组织。
      1991年2月25日,在布达佩斯召开的华约政治协商委员会非常会议决定从1991年4月1日起终止在华沙条约范围内所签订的军事协定的效力,废除华沙条约的军事机构。
      同年7月1日,华沙条约缔约国在布拉格举行会议,宣布华沙条约组织正式解散。

      考点名称: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雅尔塔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美、英、苏等国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若干协议,形成的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

        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1、条件:
        (1)西欧各国普遍衰落
        (2)美国独占鰲头
        (3)苏联空前强大
        2、体系基础:
        美苏均势
        3、实质:
        美苏两分天下(划分势力范围)
        4、作用:
        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5、评价:
        ①体系原则上倡导和平、民主,对世界各国的和平运动和政治民主化过程起了推动作用,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②体系是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上的,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深深地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因此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也产生了消极影响。

        雅尔塔体系与两极格局的关系:
        雅尔塔体系是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它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制。

        “冷战”与两极格局形成的关系:
        “冷战”是美国与苏联主动对抗的表现,是两极格局形成的主要导因,“冷战”的过程也就是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多极化趋势在两极格局中孕育、发展,并不断侵蚀和破坏着雅尔塔体制下的两极格局。一般认为,两极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着“冷战”局面的结束、雅尔塔体制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冷战”与美国霸权主义的关系:
        “冷战”与美国霸权主义的关系:美国实行“冷战”政策的根本目的是霸权主义,“冷战”是美国全球霸权的一个组成部分。

        雅尔塔体系:
        1、确立:
        在近现代史上,每次大的国际战争之后,战胜国都要根据自身的利益和实力对比召开国际会议,缔结国际协议,重新划分边界和势力范围,安排战后世界秩序,建立一种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如维也纳体系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盟国在胜利在望时即意大利投降后就把战后世界的安排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举行了一系列国际会议,达成了许多协议;其中最重要的是雅尔塔会议及在这次会议上通过的公报、协定和密约。
        2、具体内容:
        (1)如何最后打败德日法西斯,如何处置战败国,以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
        (2)重新绘制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日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占领地区的归属和边界;
        (3)建立联合国组织,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
        (4)对德、日的殖民地以及国际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计划,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3、影响:
        (1)积极:
        标志着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和维持以欧洲大国均势为主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现代国际关系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
        雅尔塔体系倡导和平民主的原则,把苏联和美英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和平共处纳入了国际关系体系。这是一个进步。
        (2)局限性:
        因为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战时实力均势基础上的,是苏联与美英相互妥协的结果,打上强权政治的烙印,如对蒙古独立和中国东北问题的处理都是背着中国政府进行的。
        雅尔塔体系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由于美苏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方针都有很大差异,双方的国家利益又有矛盾冲突,最终促使世界分裂,导致两大阵营的形成。

        二战后美国推行世界霸权政策:

        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情况:

        1、雅尔塔体制为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战后两极格局最初表现为两大阵营的对立:
        ①帝国主义阵营形成的标志:杜鲁门主义的提出、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北约的成立。
        ②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的标志:经互会成立、华约的成立。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贯穿于整个20世纪50年代。
        3、1945年到20世纪80年代美苏争霸。
        4、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

        ?考点名称:美苏冷战

          冷战:

          冷战(1945年至1990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即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员国)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即华沙条约组织的成员国)采用了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以遏制共产主义的对峙格局。

          冷战形成背景:

          1、雅尔塔体系确立;
          2、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
          ①二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②苏联的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引起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敌视。
          3、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4、主观:战后美苏两国都抱有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势力的战略目标。?

          冷战开始:

          1、信号: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2、开始标志: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

          美国的“冷战”政策:

          (1)含义: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2)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的联系和区别: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更为隐蔽的、更为精巧的杜鲁门主义,两者互相联系,目的基本一致,但手段各有特色。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的赤裸裸的反共反苏,而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
          (3)冷战过程:
          ?
          (4)“冷战”在不同地区的表现:在欧洲导致德国分裂;在亚洲则表现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的发生。
          (5)“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①引发了美苏间的军备竞赛,导致世界面临战争威胁,严重威胁了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如美苏两国的核竞赛以及古巴导弹事件还曾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的边缘,给世界带来了动荡不安。但核竞争的相对平衡,也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②在竞争中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相互学习,吸取教训,推动了各国的社会改革,促进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③促使美国对日政策由压制转为扶植,美国片面对日媾和,使日本走上重新武装的道路,美国还对日本法西斯势力予以袒护,为当今日本国内右翼势力的发展提供了土壤。
          ④造成了一些国家长期分裂,国家得不到统一。

          美国的冷战政策:

          考点名称:“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东西德、南北朝鲜、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

            ?

            “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1、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2、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3、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
            4、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下。?

            德国分裂:
            1、背景:
            ①二战后,德国被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
            ②随着“冷战”的开始,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焦点。
            ③美苏双方未能就德国统一问题达成协议。
            2、分裂:
            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朝鲜分裂:
            1、背景: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苏两国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区占领朝鲜半岛的南部和北部。?
            2、分裂:在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分别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从此朝鲜半岛处于分裂状态。
            3、发展: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为了抗美授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美国被迫签订停战协定。

            侵越战争: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殖民者重返越南。越南人民在越南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击,迫使法国殖民者撤出。?
            2、时间、结果:?1961年—1973年;在越南军民的英勇抗击下,美军被迫于1973年撤出越南。

            古巴导弹危机:?
            1、原因:1962年,苏联开始向古巴运送导弹,准备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以改变苏联在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
            2、结果:美国武装封锁古巴,经过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危机结束。?

            对德国和朝鲜分裂、古巴导弹危机的认识:

            1、德国的分裂:这里要明确,杜鲁门主义宣布后,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主要地点。柏林墙的修筑和德国的分裂是美苏“冷战”的结果。
            2、朝鲜问题的出现是由于日本投降后,苏、美分别进驻朝鲜半岛北部和南部形成的,“冷战”进一步加剧朝鲜的分裂。
            3、古巴导弹危机的最终结果,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在美国一方。

            以上内容为91考试网学习社区(www.91exam.org)原创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发现相似题 与“以下是进攻朝鲜时联合国的兵力组成,通过下表可以看出国家美国英..”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51822
            下图是1952年刊登在前苏联某报刊上的一幅漫画,漫画左下角的美国..
            229962
            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是德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些..
            167396
            下列关于古巴导弹危机的表述正确的有①发生于1960年10月②反映了苏..
            253115
            美国历史学家小阿瑟·施莱辛格曾说:“尼克松和基辛格这对奇特的搭档..
            207776
            人们称美苏争霸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下面是在一次课堂讨论中,..
            272042
            据统计,截止1951年中期,在提供的共130亿美元援助资金中,有34亿..
            试题ID 试题题文
            “91考试网学习社区”各栏目介绍之--压轴题:它是做题高手的盛宴,各年级、各学科、各种考试类型的压轴题都在这里可以发现,想挑战自己的知识和思维极限吗?到www.91exam.org试一试吧。 ? 2014 91考试网 版权所有 最后访问时间:2015-03-18 23:37:38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下列选项中,属于推动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因素的是
            [? ]
            A.欧盟的形成、第三世界的兴起
            B.欧盟的形成、联合国建立
            C.第三世界的兴起、联合国建立
            D.联合国建立、东欧剧变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1)战后美苏两国能够成为国际关系格局中的“一极”,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相关史实说明两极格局在“相对稳定性”之下受到撼动或挑战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政评说》:“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它依仗自己的实力与地位,要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超级大国、以西方价值观念为准绳、以北约军事力量为后盾的单极世界……因此,“多极”与“一极”之争将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多极格局的形成尚需待以时日,多极化作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曲折中取得发展。
            (3)“冷战”结束的标志是什么?“冷战”结束后暂时出现了什么局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说多极局势“不可逆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综合国力的强大。
            (2)西欧走向联合,日本经济实力大增,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三足鼎立”局面;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第三世界崛起(不结盟运动成立)。
            (3)苏联解体。“一超多强”。
            (4)经济力量多极化决定政治力量的多极化(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判断题  《参考消息》2010年岁末感言“新世纪头十年,地球未按美国愿望转”,这表明
            A.美国已经彻底失去了世界霸权
            B.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
            C.中国实力的上升
            D.中美较量的结果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的主流是? (? )?
            A.和平、民主与发展
            B.地区冲突
            C.霸权主义
            D.右翼势力猖獗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古代中..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