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清末预备立宪。(10分)
材料一:1905年10月(光绪三十一年九月),清政府派载泽、端方、戴鸿慈、李盛铎、尚其亨五大臣出洋考查宪政。1906年 8月,出洋考察的五大臣经由欧、美各国及日本考查后归国,拟出立宪方案。他们在《奏请宣布立宪密折》中指出,立宪可以使“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
材料二:清政府于1908年8月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大纲》由“君上大权”14条和“臣民权利义务”9条组成。“君上大权”规定皇帝有权颁行法律,黜涉百司、设官制禄、宣战议和、解散议院、统帅海陆军、总揽司法权等。广大臣民有言论、著作、出版、集会、结社、财产、居注人身自由;有诉讼、依法担任官吏及议员的权利等。
材料三:1911年5月,清政府裁撤军机处等机构,组成新内阁。由庆亲王奕劻任总理大臣,在十三名国务大臣中,汉族官僚四名,蒙古旗人一名,满族八名,其中皇族又占七人。于是舆论哗然,称之为“皇族内阁”。
问题:你如何看待清末预备立宪这一历史事件?(10分)
参考答案:看待:“皇族内阁”的成立,严重违背了宪政精神;原先对立宪抱有幻想的立宪派大失所望,使民众认清预备立宪的本质,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2分)《钦定宪法大纲》中“臣民权利义务”使人民获得一定的权利。(2分)预备君主立宪,催生了新的政治制度,开创了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进程,同时给国人以深刻的民主宪政启蒙教育。(2分)从横向世界背景看,这是民主政治进步的必然趋势。(2分)从纵向历史进程看,与洋务运动比较,体现了清政府开始改革封建政体的决心。(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唐太宗在位期间,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下列各项政策举措,能够体现他这一思想的是
①重用魏征 ②休养生息 ③慎用刑法 ④完善科举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唐太宗思想的理解。①是错误的;它没有体现存百姓的思想。这是在用人方面的举措。④是在选拔人才方面的举措。通过排除法,所以选B。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
A.孟子
B.老子
C.荀子
D.墨子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战国时期荀子在总结各家学派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庞大而系统的思想体系。他的思想杂取百家,与孔孟思想不完全一致,长时间不被正统的儒家重视,但却是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故正确答案为C。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20世纪70年代中国)当时农民已在相当程度上修改了制度,使得所谓“集体经济”面目全非。这种虚假的集体经济局面还有没有必要再维持下去?政府是否还有必要逼迫农民去“瞒”、去“偷”、去“借”,去“扩大自留地”,去变着法儿这样那样……这就是当时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选择。这里的“集体经济”是指:
A.农业合作社
B.人民公社制度
C.农村乡镇企业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以及与教材内容联系的能力。根据题干(20世纪70年代中国)判断当时的农村实行的是人民公社体制,据题干描述的情况可知,当时的人们已经出现了抵制该体制的做法,当时的人民对于要不要冲破该体制面临选择,出现迷茫。A存在的时间是53-59;C、D是改革开放后农村出现的。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外来饮食文化对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新的蔬菜、粮食品种不断地进入百姓饭桌,
其中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而从美洲带到中国的是
A.马铃薯、玉米
B.烟草、小麦
C.葡萄、土豆
D.甘蔗、水稻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小麦是中国古代就有的农业种植物;葡萄来自欧洲;水稻来自东南亚。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