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中国国家邮政局为纪念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于2007年7月1日发行了纪念邮票1套3枚。下图是其中的第一枚“欢庆”,邮票画面采用国旗、香港区旗和紫荆花雕塑作为设计元素。你认为这枚邮票可用于研究的主题是

A.“一国两制”的方针在香港的成功实践
B.内地与香港经贸联系日益密切
C.香港在国际金融、贸易中的地位
D.借鉴香港问题的解决方法来解决台湾问题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B、C 两项从图中体现不出来;D 项混淆了香港问题与台湾问题的性质,香港问题是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遗留问题,需要与英国进行磋商,而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不需要外国势力介入。故正确答案为A,材料体现的是香港问题的顺利解决。
点评:一国两制是80年代提出来的解决国家统一问题的基本方针,最想是考虑用在台湾问题上,随着97的临近,在1982年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会谈后主张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香港问题,一国两制的方针率先用在了香港问题上。一国两制使中国在一个国家里同时具有性质不同的两种社会制度。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熙在国内和对外的斗争都为中国历史写下了有声有色和值得珍视的篇页……但康熙未敢使中国越过封建国家雷池一步,始终没有表现出某种使中国跳出落后状态的独特尝试,原因何在?关键不在个人的意志和才能,而在社会条件。
——刘大年《论康熙帝》
材料二 杰出人物“只能改变当时事变的个别外貌,却不能改变当时事变的一般趋势:他们自己只是由于这种趋势才出现的;没有这种趋势,他们永远也跨不过有可能进到现实的门阶。”
——普列汉诺夫《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请回答:
(1)请用史实说明材料一中“值得珍视的篇页”。任举三例。(6分)
(2)分析材料一中导致康熙历史局限性的社会条件。(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出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4分)
参考答案:
(1)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平定噶尔丹叛乱;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尊重喇嘛教;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签署《尼布楚条约》维护了国家主权。(6分)
(2)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极为弱小;专制主义政治和思想日益加强。(4分)
(3)是否符合社会发展潮流;一分为二的原则。(4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概括归纳材料的能力。第(1)问“值得珍视的篇页”指的是康熙帝的贡献,结合教材举三例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一中省略号后面的概括归纳即可。第
(3)问结合教材归纳总结回答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某欧美剧作家在他的一部最新电影剧本中描写了19世纪中期的伦敦,你认为需要修改的一项是(?)
A.英国有钱人以坐汽船游览伦敦的泰晤士河为时尚
B.岸边工厂一家接着一家,巨大的烟囱冒着浓烟
C.不时有一列列火车呼啸而过
D.汤姆打电话约玛丽周末到工厂观看大机器生产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从材料的时间“19世纪中期”可知,这时候的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汽船、火车都是工业革命的成就。工业革命带来生产力巨大变化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污染,所以ABC符合史实,不选。电话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所以答案选D。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3分)阅读下列材料:
史料研习、理论指导、问题研讨和社会调查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请运用这些方法分析近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进程。
(一)史料研习:
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它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即实行责任内阁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请完成:(答案直接从文中的语句中摘录)( 3分? )
(1)文中属于原始史料的内容是什么?
(2)文中属于史料解释的内容是什么?
(3)文中属于历史评价的内容是什么?
(二)理论指导:
建立和完善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制度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共是如何开创人民民主政治新局面的?(6分)
(三)问题研讨:
“文化大革命”使国家的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全国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之中。请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建设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
(一)史料研习:(1)“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1分)
(2)即实行责任内阁制。(1分)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1分)
(二) 理论指导: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分,写出三点得满分)
(三) 问题研讨: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漫长、艰巨的过程;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要反对个人崇拜等。(若有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本题解析:(一)这一题考查对原始史料、史料解释和历史评价的理解和运用。史料是指关于记录历史的资料。史料解释注重的是对史料的解读,要求不加入个人的观点,不能有预先的设定,必须从史料本身以及史料发生时候的社会背景等方面分析。历史评价是从某个角度对历史上的人或者事情进行评价,有立场,有主观性。明确了这几个概念的含义,答案就比较容易得出了。
(二) 理论指导:这一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记忆与迁移能力。题目要求写出20世纪50年代中期有关民主政治的相关史实,只要知识掌握较熟练,答案自然就得出来了: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三) 问题研讨:“文化大革命”使国家的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全国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之中。题目要求结合“文革”的教训来谈对民主政治建设的看法。应该从民主建设历程的长期性和曲折性、以及民主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角度来回答。所以可以回答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漫长、艰巨的过程;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要反对个人崇拜等。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紧张,世界各国和人民为追求和平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下列相关史实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①《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发表?②第一次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召开
③亚非国家不结盟运动正式兴起?④美苏签署《消除中程导弹条约》
A.①③②④
B.②①③④
C.③①④②
D.④②①③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949年,第一次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召开;1955年,《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发表;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1987年,美苏签署《消除中程导弹条约》。正确顺序为②①③④。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