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从法律上明确废除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肯定的是(?)
A.晋国的税制改革
B.齐国“相地而衰征”
C.鲁国的“初税亩”
D.商鞅变法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有利于恢复北方经济的主要措施是
A.均田制
B.迁都洛阳
C.俸禄制
D.三长制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北魏时期,“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孝文帝即位后却纷纷“始返旧墟”,其主要原因是
A.均田制的推行
B.民族融合的加深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社会风俗的变化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使“州郡之民”由流民变为农业居民的措施是均田制。政府把手中掌握的无主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让他们承担赋税和徭役。因此A正确。 BCD项错误,均与材料无关。
点评:均田制是封建国家把无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耕种,让他们承担徭役和赋税。北魏实行的均田制就是 其中典型的代表。通过实行均田制,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从而缓和了社会矛盾,同时增加了政府的收入。随着土地兼并的盛行,均田制走向瓦解。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0分)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改革就是推陈出新、除旧布新,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但改革的道路总是坎坷曲折的。阅读下列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元至魏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这些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北魏统治。据记载,北魏统治者对外战争,把掳掠来的无数人口和财物分赏给参战的人员,把大量的“生口”变成了奴隶.进一步扩大了奴隶制。
——人教网
北魏贵族集团在歧视与迫害其他民族的同时,对各族人民的经
济剥削也异常残酷……从北魏统一到孝文帝改革前,仅五十多年里.农民起义就达七八十次之多。
——《历史学习》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前面临着什么突出的社会问题?(2分)
材料二?“冬,十月,丁未,诏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避空荒……卖者坐如律。”
——《魏书》
(2)试概括指出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3分)
材料三?宋仁宗(1049-1053)年间。各级官员达到两万多人,比三十多年前的真宗景德年间增加了一倍;仁宗后期,“募天下骁雄横滑以为兵,几至百万。”比北宋建国之初增加了五倍。在仁宗1050年前后,当时的两税收入为:钱四百九十三万贯,绢帛三百七十六万匹.粮一千八百零七万石,国家总支出为:钱三千三百一十七万贯,绢帛七百二十五万匹,粮三千零四十七万石。当时“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
——历史风云网
(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北宋面临的突出社会问题是什么?(2分)
材料四?关于王安石变法的漫画

(4)结合材料二、四,简要指出这两次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分别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1)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十分尖锐。(2分)
(2)实行均田令.使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鼓励农民实行土地的休耕轮作;允许农民迁往荒地多的地方。(3分)
(3)北宋:出现了三冗局面,国家财政困难。(2分)
(4)北魏:措施得力,顺应历史潮流。北宋:保守势力强大.新法的某些措施
加重了人民的负担。(3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下面两图为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风格的变化,逐渐呈现汉化的特点,出现这种变化反映了

A.佛教的传播和进一步盛行
B.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C.民族融合的加强
D.雕刻工匠的审美观念差异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