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材料一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情况完全不是这样。工人阶级的斗争是不可避免的,对这个斗争的领导是必要的。这个领导之所以必要,尤其是因为敌人强大而狡猾,跟他们的斗争是残酷的斗争。整个阶级应当由谁来领导呢?由阶级的哪一部分来领导呢?显然,由它的最先进、最有训练和最团结的那一部分。这个部分也就是政党。
材料二 在这种条件下,斗争的胜利取决于什么呢?取决于工人阶级各部分之间的正确关系,首先是党与非党成员之间的正确的相互关系。一方面必须进行领导和指挥,另一方面必须进行说服和教育。没有说服和教育,这里也就谈不上领导。一方面,必须使党作为阶级的一部分团结一致并单独地组织起来;另一方面,党应当愈益紧密地联系非党群众,并把他们中越来越大的部分吸收到自己的组织中来。
——以上材料均摘自(苏)布哈林《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布哈林认为工人阶级斗争由政党来领导的必要性。(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布哈林所阐述的党在决定斗争胜利上的重要作用。(10分)
参考答案:
(1)无产阶级反资产阶级的斗争不可避免,需要政党的领导;资产阶级很强大,跟他们斗争是残酷的;工人阶级可分为许多部分,具有阶级的非单一性;政党是工人阶级中最先进、最有训练和最团结的部分。
(2)党对非党成员进行领导、指挥、说服和教育;党联系非党群众,并把他们吸收到党组织中来;党制定正确的革命路线,指明革命发展方向如列宁发表“四月提纲”;党作出果断决策,决定发动武装起义。由此可见,党在决定斗争胜利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题解析:第(1)问,抓住题干材料“工人阶级的斗争是不可避免的”“敌人强大而狡猾”“它的最先进、最有训练和最团结的那一部分”等进行概括。第(2)问,抓住题干材料“一方面必须进行领导和指挥,另一方面必须进行说服和教育”“党应当愈益紧密地联系非党群众”等,并结合布尔什维克在十月革命中的作用组织答案。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对下图人物的历史功绩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style="shiti/img/20091015/20091015160444001.jpg"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A.率领军队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军队战略反攻的序幕
B.文革期间同四人帮进行斗争,极力纠正左倾错误
C.领导全党成功探索到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D.为实现祖国统一,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方针,成功地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祖国统一大业尚未完成,所以成功解决了不准确。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毛泽东的民粹主义思想及其本质上的小农倾向和他对“共同生活、共同劳作”的农民理想的浪漫称颂,使他把“人民”这一概念仅仅理解为农民群众(因为农民毕竟是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并导致他高度评价他相信农民所具有的那种自发的革命性。……如果说,毛泽东因其民粹主义思想而被证明不是一个纯粹的列宁主义者,那么,在中国的历史环境中,正是这些平均主义的民粹主义思想对成功地实现一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革命发挥了积极作用。
——(美)莫里斯.?迈纳斯《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
材料二?此外,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是工厂(社会生产、公营和私营的)与合作社(变工队在内),不是分散的个体经济。分散的个体经济,家庭农业与家庭手工业也是封建社会的基础,不是民主社会(旧民主、新民主、社会主义,一概在内)的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民粹主义的地方。简单言之,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是机器,不是手工。我们现在还没有获得机器,所以我们还没胜利。如果我们永远不能获得机器,我们就永远不能胜利,我们就要灭亡。现在农村是暂时的根据地,不是也不能是整个中国民主社会的主要基础,由农业基础到工业基础,正是我们革命的任务。?——《毛泽东书信集》
材料三?右图所示是美国《时代》杂志1985年某一期的封面。画面很清楚地对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个时代的生活进行了对比:一边是游行的队伍和农民在田里插秧;另一边是忙忙碌碌的上班族,高楼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消费品。

(1)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一中莫里斯·迈纳
斯关于毛泽东的“民粹主义思想”观点的看法。(8分)
(2)材料三中该期杂志封面上的“CHINA Moving Away from Marx”(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的说法对吗?请结合史实谈谈你的看法。(7分)
参考答案:(1)他的观点不正确。(2分)他只看到毛泽东重视农民,而没有看到毛泽东的深层思想:革命的任务是(获取机器)实现由农业基础向工业基础的转变,在中国先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再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毛泽东不是一个民粹主义者,而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6分)
(2)不对。(2分)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开始了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这不是远离马克思主义而是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5分)
本题解析:(1)这是一个观点评价题,首先要分析所给观点正确与否,然后要说明理由。从材料二的整体来看,是在说毛泽东所设想的革命与民粹主义的区别,所以不难根据材料二来判定材料一的观点不对。确定了观点之后,根据材料二中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是机器,不是手工。我们现在还没有获得机器,所以我们还没胜利”可以驳斥材料一中的观点;同时结合所学知识中“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战略,可以知道中国的革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后还有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最终要走向社会主义社会,也可以驳斥材料一的观点。
(2)这也是一个观点评价题,首先要分析所给观点正确与否,然后要说明理由。根据所学不难看出题目所给观点是错误的。结合邓小平理论及其实践不难驳斥题中的观点。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护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且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门径。”
——摘自《苏联史》
材料二?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摘自《列宁选集》
材料三? 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摘自《苏联兴亡史》
材料四 ?必须后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摘自《列宁全集》第42卷
请回答:
(1)材料一是针对什么政策而言的?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除了战争需要之外,主要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后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4)材料四中的“再后退”退到什么地步?“后退”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5)结合材料回答,从苏俄经济政策的转变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参考答案:(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推进社会主义,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3)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4)由商品交换(以物易物)退到发展私有经济,发展商品生产。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5)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则(或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有关问题,只要对教材熟悉,便可结合材料内容回答。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1年)在长沙,我第一次看到报纸——《民力报》(注:应为《民立报》,作者系音译),那是一份民族革命的报纸,刊载着一个名叫黄兴的湖南人领导的广州反清起义和七十二烈士殉难的消息。我深受这篇报道的感动,发现《民力报》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材料。这份报纸是于右任主编的,他后来成为国民党的一个有名的领导人。这个时候,我也听说了孙中山这个人和同盟会的纲领。当时全国处于第一次革命的前夜。我激动之下写了一篇文章贴在学堂的墙上。这是我第一次发表政见,思想还有些糊涂。我还没有放弃我对康有为、梁启超的钦佩。我并不清楚他们之间的差别。所以我在文章里提出,把孙中山从日本请回来当新政府的总统,康有为当国务总理,梁启超当外交部长!
————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毛泽东自述》
(1936年6月毛泽东接受斯诺采访时自述)
材料二 下图为1911年8月1日《民立报》的影印件,记有“七十二烈士”的报道。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第一次革命”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其性质如何?
(2)毛泽东在“第一次发表政见”时赞成在中国实行什么政体?
(3)毛泽东为什么说自己当时“思想还有些糊涂”?康、梁与孙中山及毛泽东三者所走的救国道路有何不同?
(4)材料一作为口述史料,应用于历史研究有何局限?材料二是原始史料,如果利用这两种是史料来研究毛泽东思想发展历程,你有何看法?
参考答案:(1)辛亥革命。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运动。(2)赞成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3)分不清立宪派与革命派的不同主张。道路:①康、梁主张通过改良的手段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②孙中山:通过革命的手段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③毛泽东:通过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走社会主义道路。(4)①口述史料受口述者及记述者个人因素影响较大,因而具有不确定性及片面性。②第二问,分两个层次给分。
第一层次:口述史料的使用要慎重,应该与第一手史料(或原始史料)配合使用
第二层次:材料一为毛泽东本人口述历史,因而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但最好与原始史料配合使用。
本题解析:本题以毛泽东的认识发展考查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和政治民主化等相关问题。
第一问结合1911年、七十二烈士、孙中山,可知是辛亥革命。根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第二问:从其文章内容中的把孙中山从日本请回来当新政府的总统,康有为当国务总理,梁启超当外交部长,可知是民主共和政体。原因是没有皇帝。
第三问:从“思想还有些糊涂。我还没有放弃我对康有为、梁启超的钦佩。我并不清楚他们之间的差别”可知当时毛泽东对立宪派与革命派认识不清。根据所学可知康、梁主张通过改良的手段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孙中山通过革命的手段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毛泽东通过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走社会主义道路。
第四问:第四问考查史学研究,层次较高。一般来说,口述史带有主观性,并且随时间推移而模糊或认识上有差别,因此有不确定性、片面性。
口述史料和原始史料的关系:因为口述史有局限性,所以要配合原始史料使用。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