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这里“转折点”指的是?
A.通过《权利法案》结束了国王的权力
B.国家权力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C.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平衡
D.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抓住题干关键信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荣革命之后,国王成为了议会的国王,两者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故B项正确;《权利法案》通过后,国王仍拥有行政权,故A项错误;C项与材料“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的信息不符,且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是权利法案的意义,而题干说的是光荣革命,故D项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25分)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处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据《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
材料二?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形成和逐渐流传。民主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化。不仅古代“直接民主”是“民主”,而且近代“间接民主”也是“民主”。随着后一种民主在实践中的不断扩展和完善,它几乎成了人们所知的西方民主的惟一形态,日常使用的“民主”一词,指的已不是古代直接民主。
——据《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等
(1)材料一中的中国古代“科学”一词与何种选官制度相关?程朱理学中“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3分)
(2)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12分)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角度,简要分析“民主”概念变化的原因。(8分)
(4)从“经济”、“中学”、“粉丝”3个词语中任选1个,说明其含义或用法的历史变化。(2分)
参考答案:
(1)科举制度(1分);“究天理”(2分)
(2)变化: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2分)
原因:甲午战败,认识到制度的落后和“师夷长技”的局限;(3分)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推行政治改良;(2分)辛亥革命后建立民国,但民主政体有名无实;(3分)于是提倡科学精神,寻求思想解放。(2分)
(3)代议制度建立;(2分)代议制民主具有优越性,如可适用于地广人多的国家;(3分)而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如选民范围日益扩大;并扩展到更多国家。(3分)
(4)本问总分2分。考生言之有理,皆可得分。
【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第(4)问,指出一个时期的含义或用法,给1分,指出两个及以上时期的含义或用法,给3分。
本题解析:本题以话题引入考查中西思想的发展与交融,跨度大,注重线索梳理和综合分析。第(1)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和宋明理学(程朱理学),解答时注意关键信息“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可以分析的出古代的科学和程朱理学有很大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第(2)问实际上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历程及阶段特征,学习西方内容的变化可以结合信息“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从事科学,讲求政艺”“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概括,在此基础上结合19世纪中叶到民国初年中国思想演变的背景(政治、经济、思想等)分析。第(3)问考查西方民主思想的变化,注意答题角度“西方民主政治发展”。从材料“随着后一种民主在实践中的不断扩展和完善,它几乎成了人们所知的西方民主的惟一形态”进行分析。第(4)问具有开放性,注意根据第(2)(3)问总结分析思路,明确答题角度(含义或用法变化过程及原因)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2008江苏省江浦高级中学高三10月月考24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比萨斜塔,伽利略在此做过落体实验?图二苹果落地,牛顿思考它的原因
?
?
材料二?近代自然科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在各个领域开始了对古代权威和基督教神学的反叛和进攻,而科学自身的每一个胜利又都是对宗教教义和传统观念的致命打击与否定。随着各门科学的发展,一种以静观反思代替盲目信仰、以经验事实为依据代替经验古训的怀疑批判的近代理性精神产生了。……人们热烈地崇尚以科学为代表的理性,在欧洲大地形成了一股强劲的理性主义思潮,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沈之兴、张幼香主编《西方文化史》
材料三?现在我们知道,这个理性的王码汉卡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中得到实现;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主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而理性的国家,卢梭的社会契约在实践中表现为,而且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18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们,也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使他们受到的限制。
——恩格斯《反杜林论》
材料四电影《巴黎圣母院》剧照?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
?
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近代科学家研究自然科学采用的主要方法。(2分)
(2)据材料二,近代理性精神产生的条件是什么?(1分)试举例说明理性主义思潮对欧洲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2分)
(3)材料三中,恩格斯认为在理性主义指导下建立起来的“理想化的王国”的本质是什么?(2分)材料四中的文艺作品能否佐恩格斯的观点?简要说明理由。(3分)
(4)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该怎样认识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社会的关系?(2分)
参考答案:
(1)方法:观察;实验。(2分)
(2)条件: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1分)。举例:法国大革命推翻了专制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2分)
(3)理想化的王国本质上是资产阶级专政。并没有真正消除社会的不平等。(2分)
能够。(1分)这是作者对“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这种情绪反映在文学艺术创作领域里,从而产生了浪漫主义文学、美术作品。(2分)
(4)认识: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文学艺术来源于现实,反映了社会生活。(2分)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了文化史中的科技、文学、思想等相关知识,主要考查了近代科学的特点、启蒙思想的条件和影响以及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条件,设问非常巧妙,一环扣一环,最后上升到理论:认知科技、文学和社会的关系。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933年,天津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决定:以长着巨大犄角,喜抵斗的澳洲美利奴公羊为形象,用一个鼓舞人心的名称为商标(如图)。根据当时的形势,其寓意最响亮之处极可能是

A.抵制洋货
B.最优原料
C.接轨世界
D.来自澳洲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 民族工业的发展,题目中出现的时间是在1933年,联系世界背景可以知道是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国家出现大量的产品倾销,天津工业的做法是在抵制洋货,维护本民族的工业,所以A项正确,BCD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抗战时期,在国统区占统治地位的是(?)
A.官僚资本
B.民族资本
C.美国资本
D.日本资本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抗战时在国统区,国民党官僚阶层通过实行战时体制,乘机控制经济命脉,压榨民族企业,从而使官僚资本迅速膨胀占据统治地位。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