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将孔子描绘成改革的先师;而谭嗣同则在他的名著《仁学》中将儒家的“仁”推而广之,但却要求“冲决”儒家所倡导的“三纲五常”。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A.借助圣人之名全面否定传统文化
B.以儒家思想作为改革的理论基础
C.“托古改制”为维新创造历史依据
D.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B项错误。维新派借助儒家学说宣传变法,而不是否定传统文化,A项错误。“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D项错误。 康有为在宣传维新变法的过程中借助于传统文化进行,“托古改制”是其特点。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
A.嫡长子继承制
B.庶子继承制
C.次子继承制
D.嫡长孙继承制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宗法制特点的准确理解,联系宗法制是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它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由此可得出古代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的特点
本题难度:简单
3、综合题 读图一至图四,回答问题: (13分)


(1)图1、图2反映的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其最基本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3分)
(2)与图一相比,汉朝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采取了那些措施?(2分)
与图2相比,图3反映的政治制度有何变化?(2分)
(3)图4中的机构设立于哪个皇帝统治时期?军机处的主要职能和作用分别是什么?军机处的设置有何意义? (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2分)
参考答案:(1)制度: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2分)特征:皇权高度集中。(1分)
(2)频繁换相;设中朝,以对抗外朝。(2分)变化:丞相制度被废除,皇权进一步加强。(2分)
(3)皇帝:雍正。(1分)
职能:迅速将笔录的皇帝旨意传达给各部门和地方大臣去执行。(1分)
作用:使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1分)
意义: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1分
(4)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2分)
本题解析:(1)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演变情况,需要结合图片内容来回答。第(1)问结合图一中出现的“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和“郡县乡”可知是秦朝实行的三公九卿制;结合图二中出现的“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可知是隋唐时期实行的三省六部制;这两种制度都是为了加强皇权而实行的,体现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第(2)问结合结合所学知识,汉朝皇帝为了削弱相权,重用身边的近臣,形成中朝;图片三中的文字提示可以发现,皇帝下面直接是六部而没有了丞相一级的机构设置,因此可以判断此图反映的是明朝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的状况,加强了专制统治。
第(3)问结合文字提示可以知道此图是清朝设立的军机处当时的办公处所;军机处的职能主要是“跪受笔录”, 将笔录的皇帝旨意传达给各部门和地方大臣去执行,进一步加强了皇权,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第(4)问结合四部图片中中央机构官职的变化,反映了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通过秦始皇设立丞相,到丞相权力不断削弱,直至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清朝设立的军机处完全成为皇帝的御用工具,说明皇权不断增加的趋势。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公九卿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军机处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服饰作为一种社会符号反映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唐朝的“丰满华丽”,宋朝的“理性美”,元朝的“粗壮豪放”等。这里的周的“秩序井然”,唐朝的“丰满华丽”,宋朝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A.分封制、文化繁荣、商业兴盛
B.郡县制、文化繁荣、国家富强
C.皇帝制、罢黜百家、商业兴盛
D.宗法制、国家富强、理学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