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948年年底到1949年初,中共中央决定执行“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对于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只当普通侨民看待,而不当作外交代表看待”的外交政策。该外交政策是?(?)
A.“另起炉灶”
B.“一边倒”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求同存异”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由“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对于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只当普通侨民看待,而不当作外交代表看待”可知这是“另起炉灶”的外交内容,故选A。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村料一? 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91考试网、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 经济成分
| 1952年
| 1956年
|
公有制经济
| 国营经济
| 19.1%
| 32.2%
|
合作社经济
| 1.5%
| 53.4%
|
公私合营经济
| 0.7%
| 7.3%
|
私有经济
| 资本主义经济
| 6.9%
| 0%
|
个体经济
| 71.8%
| 7.1%
|
材料二?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20世纪60、70年代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
材料三?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20世纪80年代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52年到1956年我国社会经济结构有何变化?(2分)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2分)
(2)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二所描述的历史现象?(2分)从材料二到材料三历史现象发生根本变化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这种转变说明了什么? (4分)
参考答案:
(1)变化: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到社会主义公有制占据主导。(或者:私有制成份比例逐渐减少,资本主义成份消失,公有制比例逐渐增多并占主导地位)。(2分)
原因: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2分)
(2)原因:人民公社体制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文革”破坏了社会经济。(2)
关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2分)
说明:生产关系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2分)
本题解析:第(1)问,考查对材料的准确解读。第一小问,可以结合材料一中的数据可以归纳出到1956年,公有制经济所占的比重超过90%,占据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第二小问,可以联系1952—1956的史实,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完成了三大改造,把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第(2)问,考查理解分析材料,材料二主要突出了当时凤阳的贫穷,结合“20世纪60、70年代”的历史背景可知原因与人民公社体制与“文革”对经济的破坏有关。第二小问,结合“20世纪80年代”的历史背景分析归纳,联系已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人民公社体制”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转变说明了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从2009年1月1日起,美国人伊莎决定作—项实验,尝试一年内不买中国制造的任何产品。2010年1月1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无法想象”。伊莎的实验表明
[? ]
A、区域集团化渗入日常生活?
B、经济全球化渗入日常生活?
C、中美贸易摩擦愈演愈烈?
D、中国是美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说明孔子提倡 ( )
A.要体贴他人
B.应贵践有序
C.行政为本
D.人际关系要和谐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材料中孔子的话的意思是君要有君的样子,臣要有臣的样子,父要有父的样子,子要有子的样子,各尊其位,不能僭越,体现了孔子的等级思想。故选B。AC项材料未体现;D项说的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但是材料体现的是人际关系的等级差别。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的理解孔子主张的等级思想。孔子的其它思想如仁和礼、德政、教育思想等都需要掌握。此外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如春秋时期确立,战国时期发展,汉朝确立了文化领域里的统治地位,宋明之际发展到理学阶段,明清出现了批判思想。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根据“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其最重要的原则是(?)
A.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B.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D.坚持改革开放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一国两制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根据“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其最重要的原则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港澳台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其它是错误的。所以选C。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