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6世纪初)……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比过去增多。……全国人口比西晋太康年间南北方合计,还要多出一倍……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促进了水田的发展。”出现以上情况,主要得益于:
①均田制的推行?②孝文帝重视农业水利工程的修建
③北魏时期犁和牛耕的广泛使用?④北魏时期新耕作技术的推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秦孝公曰“晋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尊官,与之分土” 。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
A.秦国在诸侯国中相对落后
B.秦孝公求贤若渴
C.秦孝公希望改革
D.改革的根本原因是秦国不强大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晋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说明A正确;“宾客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尊官”说明BC正确;D表述有误,改革的根本原因是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因此符合题意。
点评:否定型选择题(逆向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下列历史人物,主张通过改革解决俄国社会危机的是?

[? ]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③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巡礼者不足多。?——商鞅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史记·李斯列传》
请回答:
(1)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据材料一、二说明变法法令推行的原因是什么?(4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文)(4分)
(3)材料二、三的作者对商鞅变法各持什么态度?材料二中的“务本”、“王制遂灭”各指什么?(6分)
参考答案:(1)法家?秦孝公的支持(4分)?
(2)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耕战,重农抑商(4分)
(3)材料二持否定态度,材料三持肯定态度? “务本”指重视农业生产 “王制遂灭”指奴隶制度被废除(6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获取有效信息进行整理和总结并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第(1)题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法家思想,第(2)题通过材料得出信息“坏井田,开阡陌”可知A、废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可知B、奖励耕战,“犹以务本之故”可知C、重农抑商?第(3)题材料二中“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可知其态度是持否定,材料三中“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可知对商鞅变法持肯定态度,而材料中“务本”古以农为本,所以指的是进行农业生产,“王制遂灭”指的是在商鞅变法之后社会制度的灭亡即奴隶制的结束。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北魏土地制度改革推行均田令,授田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这说明它推
行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
B.限制土地兼并,保护自耕农经济,维护国家利益
C.防止社会的动荡不安
D.维护广大自耕农的根本利益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地均田制的理解。题干的关键词是主要目的,根据材料授田主要部
分只准使用,可以得出是为了防止土地兼并,维护国家利益。所以选B。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