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下列评论中,不是直接针对“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是(?)。
A.“这样结合起来的联营生产意味着将来在法德之间发生战争是不可能的,而且在物质上也不再可能。”
B.“它的成功促使各国考虑把共同市场扩大到其它部门乃至整个经济部门的必要性,它的经验为以后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建立铺平了道路。”
C.“是西欧国家联合道路上的一次创造性实践,一次质的飞跃,它开始了一体化合作形式的零的突破。”
D.“在各成员国之间取消商品进、出口的关税和定量限制,建立共同的农业政策及运输政策进一步密切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解题时要注意联系“欧洲煤钢共同体”这一概念的一些基本外延和内涵,如欧洲走向联合的背景、煤钢联营的主要内容、影响等方面进行判断,A 反映的是以法德和解为基础的战略物资的联营生产,符合;B、C 体现这是欧洲一体化进程的重要起步,符合;D 所涉及的内容远远超过了煤钢联营的范畴,是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具体规定。
点评:欧洲一体化是区域经济政治一体化的典型代表。在二战结束后,欧洲联合提上了议事日程。1952年成立的欧洲煤钢共同体是一体化进程的开端。发展到现在是欧洲联盟。欧洲一体化特别是经济领域的建设需要特别关注。与此先关的美洲的区域集团化、亚洲的区域集团化也需要了解。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982年3月26日,中国外交部发表了一个只有三句话的声明:“我们注意到了3月24日苏联勃列日涅夫主席在塔什干发表的关于中苏关系的讲话。我们坚决拒绝讲话中对中国的攻击。在中苏两国关系和国际事务中,我们重视的是苏联的实际行动。”由此可知
A.苏联在改善对华关系方面缺乏诚意
B.中国外交政策将进行重大的战略方向调整
C.中国坚决反对苏联的攻击,中苏关系日益恶化
D.中国外交重点由意识形态转向国家利益方面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我们坚决拒绝讲话中对中国的攻击。在中苏两国关系和国际事务中,我们重视的是苏联的实际行动。”表明中国要求苏联在改善对华关系方面表现出应有的诚意;BD无从体现,C时间不符,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中苏关系已经日益恶化,因此选A.
点评:新中国外交部分要关注新中国推行的重大外交政策和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中美关系、中日关系改善的原因,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主要原因。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文献是( )
A.《关于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从根本上否定了“文化大革命”。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0分)【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十世纪初,是一个躁动与不安的年代。自从以机器与大都市为代表的工业文明出现以来,就开始了一场世界范围内的新的角力,一个看似偶然的恐怖事件导致了人类有 史以来最惨烈的战争。
——摘编自吴良健《世界危机·前言》
材料二?俾斯麦运用全部权力和才能,旨在保证德国的连续优势和保持她的征服土地。他知道,与法国的争执是无法调和的。?
——摘编自丘吉尔《世界危机》(又称《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1)一战是因为“恐怖事件”偶然导致,还是在“机器与大都市为代表的工业文明”推动下具有必然性的、相互角力的产物?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6分)
(2)请结合二战后的相关史实,简要说明法德之间的争执是否真的“无法调和”?丘吉尔的回忆录是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史料,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4分)
参考答案:
(1)答案一:观点:是偶然的。理由:把一战的爆发当做一个孤立的事件来思考,认为是由萨拉热窝事件导致。(3分)
答案二:观点:是必然的。理由:将一战放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思考,认为二十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形成两大军事集团,进行军备竞赛矛盾不可调和,战争成为必然。(5分)
答案三: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理由参照答案一、二。(6分)、
(2)可以调和。二战后法德和解,走上一体化之路。回忆录具有主观性;要注意用其他史料加以印证。(4分)
本题解析:(1)本题属于开放性设问,选择任意一个观点都可以,言之成理即可,选择偶然,结合材料一中“一个看似偶然的恐怖事件”,联想所学知识,从一战的爆发是由于萨拉热窝这个偶然事件所导致来说明,选择必然,结合材料一中“以机器与大都市为代表的工业文明出现以来,就开始了一场世界范围内的新的角力”,联系所学知识,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形成两大军事集团,进行军备竞赛矛盾不可调和,战争成为必然来说明。还可以综合以上两个说法,即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综合两者的理由来说明即可。
(2)第一小问结合战后欧洲走向联合的史实,可知法德之间是可以调和的。第二小问考查史学研究方法和史料价值,丘吉尔的回忆录必然会带有他本人的主观色彩,因此使用时要注意用其他史料加以印证,辨别其真伪。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江泽民在总结20世纪的中国革命进程时说:“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
请回答下列问题(9分)
(1)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分别是指什么?
(2)“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的主要理论贡献分别是什么?
(3)这三大理论分别对中国革命和建设起了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1)第一次: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
第二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三次: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2)第一位:孙中山创建三民主义,
第二位: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第三位:邓小平创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邓小平理论
(3)“三民主义”指导资产阶级推翻了中国的君主专制统治。
毛泽东思想指导无产阶级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邓小平理论指导中国走上正确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本题解析:
主要抓住三次历史性巨变即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现代化建设。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