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天地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迹阴阳终岁之行,以观天之所亲而任。
——《春秋繁露》
材料三?自朱熹评注的儒家经典成为文职人员考试的根据以后,理学成为直到19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
的正统观念。其结果是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虽然这一理由从根本上有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但其代价却是形成了压制外界所有独创性和新观念、显得荒谬可笑的因循守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5分)
(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来源。(5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朱熹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的影响,并分析“理学成为19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的原因。(8分)
参考答案:
(1)仁、礼、仁政。(2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国家分裂;经济上,使用铁犁牛耕,井田制瓦解。(3分)
(2)主张: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君权神授;三纲五常。(3分)
来源:儒学基础上,融合了阴阳五行、黄老之学及法家等思想。(或答外儒内法,辅之以道亦可,2分)
(3)儒学成为读书谋官的工具;成为官方正统儒学,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有助于中
文明的延续;儒学日益僵化,压制思想。(5分)吸收佛、道因素,提出三纲五常是天理,要存天理,灭人欲,论证了儒家纲常名教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更能适合封建统治的需要。(3分)
本题解析:(1)注意抓材料中的关键词和句,找到有效的信息。根据材料“克己复礼为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不以仁政” 可知都体现出仁、礼、仁政。根据出处《论语·颜渊》《孟子·离娄上》判断时间是春秋战国时期,联系所学知识即可。
(2)根据材料“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可知是天人合一的思想,
“天子受命于天”可知是君权神授的思想;“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封建纲常思想;“天地之常,一阴一阳”可知来源于阴阳学说,再联系所学可知。
(3)注意谈影响要一分为二,包括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根据材料“朱熹评注的儒家经典成为文职人员考试的根据”可知成为读书某官的工具。“成为官方的正统观念”。 “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可知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有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都为积极之处。后面谈的为消极影响。“压制外界所有独创性和新观念、因循守旧”可知压制了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根据所学可知朱熹最具代表性的即“存天理,灭人欲”,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1分) 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帝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社会格局的形成和发展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疆域图
材料二: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唐太宗)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
材料三:康熙时,蒙古族分漠南、漠北和漠西三部分,都已归属或臣服清朝。自从噶尔丹(1644—1697)统治准噶尔部以后,他自以为有沙俄撑腰,十分骄横,野心勃勃,先兼并了漠西蒙古其他部落,又向东进攻漠北蒙古。康熙三征而平之,晚年回忆对边疆各少数
民族的平叛战争时感慨道:“朕实属不得已而为之。”
——摘编自《清圣祖实录·康熙帝》
请回答:
(1)根据秦朝疆域图,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加强北部边防的措施。(
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上体现了何种理念。结合史实加以说明。(4分)
(3)你如何理解材料三康熙帝的“不得已而为之”的想法。(3分)
参考答案:(1)北击匈奴、收复河套(河南地)、设置郡县、修筑长城、修筑直道。(答出其中四点即得4分)。
(2)唐太宗的“华夷一体”的理念(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也可)(2分)如:在东突厥旧地设置羁縻府州;唐蕃和亲。(2分)
(3)一方面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另一方面面对民族分裂,为维护国家统一,又不得不出兵平叛。(3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美国《商业周刊》对一次会议评论称,美国企图把中国“无限期排斥在世界外交舞台之外”的幻想被粉碎。这次会议是:
A.1954年日内瓦会议
B.1955年亚非会议
C.1961年不结盟首脑会议
D.1971年第26届联大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1954年,苏联、美国、法国、英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韩民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等国,在日内瓦举行会议,寻求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并讨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问题。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成立后参加的第一个高层大型国际会议,新中国外交首次轰动了世界。美国《商业周刊》的评论称,美国企图把中国“无限期排斥在世界外交舞台之外”的幻想已被日内瓦会议所粉碎。有些报刊称:“已有不少人将周恩来喻为印度支那会议的挽救者,他已赢得了外交舞台第一流人物的地位。”因此选A。BCD都发生在1954年日内瓦会议之后。
点评:材料型选择题此类题目是材料解析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供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考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
解题方法:此类选择题题干中的材料信息是命题者提出问题和学生解答问题的依据,因此解题的关键是获取所引材料蕴含着的有效信息,把握好信息点,理解材料的意思。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第二,通读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968年,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都
A.重视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
B.提出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C.颁布了改革的《行动纲领》
D.因苏联出兵镇压而失败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1968年,捷共公布了革新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提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贯彻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对外则奉行独立自主的方针。最终由于苏联出兵镇压而失败。从1968年起,匈牙利又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基础上,把国民经济按计划发展的中央管理与商品关系、市场积极作用有机地联系起来。匈牙利的改革在一段时间里,经济发展较快,市场比较繁荣,人民生活有较大提高。故本题答案为A。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过渡的标志是
A.1957年《罗马条约》的签订
B.1965年《布鲁塞尔条约》的签订
C.1993年欧盟的成立
D.1999年欧盟单一货币的问世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欧洲国家走向联合首先是在经济领域,其发展过程经历了以下步骤:
(1)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在巴黎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2)1957年2月,签订《罗马条约》,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3)1967年,欧洲六国签订《布鲁塞尔条约》,将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欧盟的诞生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因此答案选C.
点评:欧洲一体化过程:
(1)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在巴黎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2)1957年2月,签订《罗马条约》,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3)1967年,欧洲六国签订《布鲁塞尔条约》,将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4)1992年,欧共体国家正式签订了旨在使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和成立政治及经济货币联盟的《欧洲联盟条约》。
(5)1993年,该条约获得所有成员国批准并生效,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6)1999年1月1日,欧元(EURO)问世;2002年7月,欧元成为欧元区单一流通货币。
作用:符合欧洲的整体利益和欧洲各国的利益。建立起共同的管理和协调机制,促进各国经济的共同发展;政治上也能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协商解决相互之间的矛盾和问题,从而促进了欧洲的繁荣和稳定。
欧洲的联合与强大,使它成为世界具有重要实力的一极,提高了欧洲的地位,也增强了欧洲在世界上发挥更大作用的政治意愿和自信心,在更大程度上影响着国际经济、政治和安全事务的发展。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