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坚持德育为先,提出加强道德教育,强化道德修养,培养良好品质。下列历史人物中,特别重视道德修养的是
A.但丁
B.苏格拉底
C.马丁·路德
D.克利斯提尼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苏格拉底的思想,其主张有道德即知识的论断,所以符合题意的是B项,C是宗教改革的人物 D是雅典的民主政治A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物。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如果让王阳明穿越时空与朱熹对话,他们的共识应该是
A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 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C 知和行都产生于心? D 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天理”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宋明理学的理解。宋明理学发展包括两个阶段,一个是程朱理学,一个是陆王心学阶段。程朱理学核心是天理说和格物致知论,陆王心学其核心是心即理,心外无物,强调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王阳明提倡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成成为圣贤,朱熹提倡存天理灭人欲。因此他们的共识是B。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近代史学家顾颉刚指出:“在《诗》《书》中,禹的地位是独立的,事迹是神话的;禹是禹,夏是夏,两者毫无交涉。一直到战国以后的文籍里,我们才发现禹是夏代的第一世君主。”对此,郭沫若评价说:“在现在新的史料尚未充足之前,他的论辩自然并未成为定论,不过在旧史料中凡作伪之点大概是被他道破了。”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有
①顾颉刚先生主要是基于文献考辨,质疑夏朝的存在
②在未获考古学支持前,夏朝存在与否始终无法确认
③《诗》《书》是经孔子编订的,故较为可信
④在郭沫若看来,顾颉刚的考证有其合理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需要充分理解材料,顾颉刚基于《诗》《书》的记载质疑夏朝的存在,所以①说法正确,根据“在现在新的史料尚未充足之前,他的论辩自然并未成为定论”可以得出②说法正确;《诗》《书》虽然是孔子编订的,也难免带有主观意志,所以不一定可信,所以③说法错误;依据“不过在旧史料中凡作伪之点大概是被他道破了”可知在郭沫若看来,顾颉刚的考证有其合理性,所以④说法正确,所以选C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汉武帝时期,对外关系的主要事件有
①张骞出使西域②会见三韩使者③与日本三十多个国家通好④赐“汉委奴国王”京印⑤开辟水上丝绸之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③⑤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④为东汉光武帝,⑤为汉武帝以后开辟的。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
④逐渐强化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此题考查的实际上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之下存在着两对矛盾,总的看来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皇权的不断加强;另一个方面,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管理的不断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完善发展,监督检查制度不断完善,对官员的控制也不断的加强。故选A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两对矛盾和它们的发展的趋势。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各朝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的措施需要准确把握。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