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章伯钧在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草案)的说明中讲到:我们认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应当改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它的规章定名为“章程”是比较适当的,这可以同国家机关的组织法和条例有所区别,可以避免同国家权力机关所通过的具有强制性的法律效力的“法”和“条例”相混淆。由此可以看出
[? ]
A.政协在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
B.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C.中国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还未确立
D.政协的职能从此发生了转变
2、判断题 《复兴之路》解说词中有这么一段话。王家后戈庄第三生产队原书记王衍怒说:“那时候农村没别的,就是一罐尿还两行道,你把这罐尿撒在集体地里就是走社会主义道路,把这罐尿撒在个人自留地里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他的话
[? ]
A.形象地道出了当时以阶级斗争为中心
B.反映当时有人走资本主义道路
C.最能反映过渡时期的历史
D.是对当时农民生活的丑化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54年,随着中国政权组织形式的确定和各级政权机关的建立,从当年底开始,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对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精简。但后来,依法成立的国务院开始增设机构,到1956年,机构总数达81个,形成了建国以来政府机构数量的第一次高峰。
材料二:1960年到1964年,为了贯彻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进行了建国后的第三次较大机构改革。一方面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进行了干部精简运动,全国共精简81万人。精简下来的干部大多数充实到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另一方面中央收回五十年代后期下放给地方的权力,并恢复被撤销的机构。到1965年底,国务院的机构数达到79个,为建国后的第二次高峰。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分别在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和2003年进行了五次规模较大的政府机构改革。这五次政府机构改革实践,既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如:坚持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机构改革的关键;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把精兵简政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作为机构改革的重要任务等。又有一些教训,最大的教训在于忽视了政府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2003年以前的改革开放时期,政府既创造环境,又在直接创造财富;新的时代发展对政府提出的新要求是,“政府创造环境,人民创造财富”。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4——1956年、1960——1964年我国进行政府机构改革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这两次改革的结果有何共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上述材料,概述改革开放以来的政府机构改革与前两次改革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导致这种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建国以来的政府机构改革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判断题 新华网天津2008年12月15日电海峡两岸同胞分别在北京、天津、上海、福州、深圳以及台北、高雄、基隆等两岸各地的多个城市同时举行海上直航、空中直航以及直接通邮的启动和庆祝仪式。两岸“三通”正式启动的意义在于
①两岸直航表明两岸不再敌对
②“三通”有利于增进两岸同胞往来和交流
③符合两岸同胞利益、符合两岸关系发展需要、符合历史前进潮流
④实现“三通”后,两岸关系将迎来一个大交流、大合作、大融合、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②④
5、判断题 对1982年的宪法评价最为准确的是
[? ]
A.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B.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 治建设的起点
C.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D.是中国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