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5—1989年,世界政局深受东西方冲突的影响。美国和苏联这两股新兴势力都试图主导战后国际新秩序,又因双方政府构建、经济制度的不同,分歧更加突兀,很快“冷战”局面彤成了。越来越多的国家与两大势力结盟,卷入相互对峙的局面。美苏两大阵营间不断升级的军备竞赛,使全球笼罩在核威胁的阴影下。为了不被强行纳入大国集团体系,那些在二战后赢得民族独立的前殖民国家纷纷投身于不结盟运动中。
——(德)克劳斯·伯恩德尔等《图说世界史·现代卷》
材料二?冷战支配了战后的重建活动。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冷战,以意识形态的斗争和宣传战为特征,但在某些地区,冷战也会变热,如1950—1953年间的朝鲜战争,冷战也有升级为比第二次世界大战更具破坏力的战争的危险。
——(美)杰里·本特利等《简明新全球史》
材料三? 1945年以来,人类前所未有地几乎在各个领域都取得巨大进展,但是,成果的分配却并不公平,西方工业大国从中获取绝大部分财富。于是,世界政治的冲突不再是东西方之间,而是南北区域之间、贫富差距之间的冲突。
——(德)克劳斯·伯恩德尔等《图说世界史·现代卷》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冷战”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和影响。(5分)
(2)材料三中“南北区域”之间的冲突指什么?导致“世界政治的冲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5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国应该如何应对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关系。(4分)
参考答案:
(1)原因:美苏两国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矛盾。(2分)
影响:使国际形势紧张,世界长期不得安宁;但客观上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发展中国家兴起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由此崛起。(3分)
(2)冲突:发达国家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2分)
原因: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3分,其它苦之成理酌情给分)
(3)深入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4分)
本题解析:(1)冷战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根据所学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其影响要结合材料来回答总结,如“越来越多的国家与两大势力结盟,卷入相互对峙的局面”“美苏两大阵营间不断升级的军备竞赛,使全球笼罩在核威胁的阴影下”“冷战也会变热”,这些信息提示出冷战“加剧世界局势的紧张”,“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冷战,以意识形态的斗争和宣传战为特征”这些信息从另一方面提示出冷战“在客观上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为了不被强行纳入大国集团体系,那些在二战后赢得民族独立的前殖民国家纷纷投身于不结盟运动中。”这些信息提示出在冷战局势之下,第三世界的合作与团结;
(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发展中国家主要集中在南半球,又是涉及经济发展和利益的分配差距,可知南北区域冲突的内涵了;解答第二小问,要注意隐含的时间范畴,“于是,世界政治的冲突不再是东西方之间,而是南北区域之间、贫富差距之间的冲突”,不再是东西方之间,指的是两极格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结束了,那应该是1991年即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事情,那么导致世界政治冲突从东西斗争到南北冲突的原因可以根据时间来考虑此时期哪些事件影响了“世界政治冲突”的变化;
(3)结合材料三当今的世界不再是东西方之间的冲突而是南北区域之间、贫富差距之间的冲突,可知我国90年代以后应利用发展是世界的主流这一趋势,继续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和国家实力,其他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即可。
本题难度:困难
2、判断题 二战结束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这种新的国际关系说明了
A.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B.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严重削弱
C.社会主义越出一国的范围,形成一个世界体系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就是美苏两分天下,“美苏两分天下”正是体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所以本题答案是A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另外,BCD和题意毫无关系。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两极格局下,美苏的对抗形式主要是:
A.战争
B.冷战
C.经济封锁
D.思想渗透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26分)近代以来随着中西文明交流的深入与扩大,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在不断地变化之中。2014年3月下旬习近平主席对欧洲友好访问期间多次发表演讲,向西方世界展示了一个文明、和平、真诚的现代中国形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精美而充满了神奇色彩的瓷器、传教士的书简和夹杂着道听途说的《马可·波罗游记》,18世纪中期以前三四百间的欧洲人就是从这些途径来了解中国的。传教士眼中那个“酷似古罗马帝国的中国”走进了欧洲人的脑海。中国这个词儿,对启蒙运动的精英来说,是一种力量,是“旧秩序的卫道士和蔑视者之间的赌注”。一个被乌托邦化了的中国成了欧洲知识界借来反封建和反宗教专制的利器。
材料二:1792年,英国外交官马戛尔尼携带英王信件出使中国,把一个行将覆灭的中国形象带回了西方。此时的欧洲不再需要一个乌托邦式的中国。40多年后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形象一落千丈。自那时起到20世纪初,西方学者将中西关系史上的这个时期称为“轻蔑的时代”。一个当年被描述成花园的王国变成了“满街是开口粪池和垃圾”的肮脏之国,而穿着丝绸、捧着青花碗的中国人也变得贫穷、猥琐和丑陋不堪。
(1)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中国形象有何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8分)
材料三:尽管“红色中国”也曾随着斯诺、史沫特莱等人的著述,让一些西方民众眼中的中国形象少了一些灰暗色调,但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朝鲜战争和冷战,却又一次将中国的形象推向了阴暗的极端成为恐怖和邪恶的象征。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五十年代中国形象再次变化的原因。(2分)从国际关系演变的的角度推测西方人的上述认识最有可能于何时发生改变并说明原因。(4分)
材料四:随着中国的迅速发展,现代中国让西方人产生了很多疑问:为什么中国经济会突飞猛进?为什么中国会出现姚明那样球打得像NBA球员一样好的明星?中国会不会把全球的石油用光?……这当中有好奇、羡慕,也夹杂着猜疑与不安,中国的形象正因此而变得更加复杂、多元、丰富,不像中有相似,相似中有不像,西方人再也无法用非好即坏的标尺或简单的符号来看待中国了。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历史上西方看中国:从天堂到丑陋不堪》
(3)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自身的角度分析让西方看中国的眼光变得复杂、多元、而丰富的因素。(6分)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并就如何消除西方中国的猜疑与不安提出你的建议。(4分)
参考答案:
(1)变化:由乌托邦似的理想王国变为肮脏落后的国家。(2分)
原因:西方不同时期社会发展需求不同:启蒙运动时出于反对封建专制的需要一个被乌托邦化了的中国成了欧洲知识界借来反封建和反宗教专制的利器。工业革命后,由于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肮脏落后的中国形象更能为其殖民扩张行为辩解;(4分)双方力量对比的消长:工业革命后西方力量大增,东方从属于西方,使其完全以西方为中心表现出对中国的轻蔑;(2分)交流渠道的增多使其看待中国更加的全面。(2分)
(2)原因:国家利益的冲突和意识形态的严重对立(两大阵营的对立);(2分)
推测:改变可能发生于上世纪70年代初;原因:中美关系缓和,中国与西方关系逐渐正常化。(4分)
(3)变化因素:中国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双方交往急剧增多,使西方对中国认识更加丰富和深入;(2分)改革开放后中国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迅速增强,改变了与西方的力量对比,这让西方羡慕、好奇的同时也有不安;(2分)中国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意识形态上的不同让其对中国有所警惕。(2分)
建议:坚持和扩大对外开放,扩宽交流沟通渠道,丰富西方对中国认知;外交上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崛起道路;求同存异,强调合作与共同利益,淡化意识形态的差异等。(任答两点给4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本题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变化可以结合材料一二中的“乌托邦化了的中国”、“‘满街是开口粪池和垃圾’的肮脏之国”等信息可以归纳为由乌托邦似的理想王国变为肮脏落后的国家;原因可以结合西方不同时期社会发展需求不同、双方力量对比的消长等方面归纳。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结合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上世纪五十年代”,即1950年—1959年,联系已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为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两大对立阵营,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属于社会主义阵营,到70年代,由于中美关系的改善以及中国西方关系的逐渐正常化,西方的认识会发生改变。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及知识的运用的能力,“西方看中国的眼光变得复杂、多元、而丰富”的因素需要结合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国情分析归纳,如改革开放中外交流的加强、中国国力的增强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建议可以从坚持改革开放、和平崛起、求同存异等方面归纳。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2001年9月11日,美国世贸大楼遭到恐怖袭击,造成数千无辜平民死亡,以下行为中不符合正确的历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的是
[? ]
A.某院校大学生敲锣打鼓,欢庆美国遭到打击
B.明智同学写了一首《让历史告诉现实》的诗,对事件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反思
C.史海同学放飞了和平鸽,为世界上遭受战争伤害的人们祈祷
D.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强烈谴责恐怖袭击事件,对遇袭的美国人民表示同情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