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640年到1840年,在200年中,西方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与此相比,同一时间里的中国却景物依旧:成千上万胼手胝足、转辗沟壑的小农背负着一代一代歌讴唐虞盛世、高谈名物考据或性心理义的士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材料三?“三十年沧桑巨变三十年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百年梦想,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上个世纪70年代中后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和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是三个重要的节奏。
⑴材料表明,这一时期,中、西方文明发展的本质差别是什么?(2分)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造成西方领先于中国的主要原因。(3分)
⑵结合所学,扼要指出文中所说的“沉沦”和“上升”的含义。(2分)20世纪初期是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时期,概括说明推动这一转变的社会因素。(3分)
⑶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是怎样踩着这三个历史节奏全面融入全球化潮流的? ( 6分)
2、判断题 (14分)构建和谐社会,追求社会公平,是广大劳动者不懈追求的理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务使天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请愿人希望贵院注意到千千万万创造财富者的收支和那些相形之下对社会说不上有什么贡献的人所得有天渊之别;统治者穷奢极欲,被统治的人民受苦挨饿。
——1842英国宪章运动至英国议会的第二次请愿书
材料三?实行单一的公社所有制,把原来几十个以至上百个贫富不同,条件各异的生产合作社并在一起。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盆富拉平,让穷社共富社的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讲义》
(1)结合历史背景,指出材料一主张的意义和局限性。(4分)
(2)据材料二,指出其反映的社会问题,并概括出现在这种社会问题的历史背景。(4分)
(3)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三中人民公社弊端的后果。新时期是如何克服这种弊端的?(4分)
(4)综合以上材料,请谈谈你对追求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认识。(2
分)
3、判断题 20世纪70年代,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四? 1987年7月1日《人民日报》关于政治制度改革试点的报道
材料二? 1978年和2006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比较表
年份(年)
| 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 国家财政收入(亿元)
|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
|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
1978
| 3 645
| 1 132
| 57.5
| 67.7
|
2006
| 218 071
| 39 500
| 35.8
| 43
|
注: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它能够说明家庭生活水平的程度。
(1)图一中安徽小岗生产队的18位农民为什么要冒死签下这份合同?
(2)结合材料一,说明新时期的中国改革是逐步推进,不断深化的。
(3)没有解放思想,就不会有改革开放;没有继续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就不会得到深化。结合这一时期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4、判断题 1992年初,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说明
[? ]
A.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
B.计划与市场在经济发展中是矛盾的
C.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没有本质区别
D.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
5、判断题 1960年底,毛泽东大力提倡调查研究,并于次年亲自深入农村调查。其目的是
[? ]
A.推进“大跃进运动”
B.了解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实际成就
C.决定是否在农村推行人民公社体制
D.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倾向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