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我国隋唐时就已发展起来的集市贸易,在建国后一度销声匿迹。但在1962年到1965年,城镇中重现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
[? ]
A.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B.农村中的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C.农村中的“左”倾错误在—定程度上得到纠正
D.对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中,经历了三次人口资源环境恶化:一是1958年,二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三是改革开放之初。其中第一次人口资源环境恶化主要是由于?
[?]
A.自然灾害不断?
B.新中国外交环境的恶化
C.农业产量降低?
D.大跃进运动对资源环境的破坏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英国《金融时报》说:“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其中,1992年创业高潮的原因之一是
A.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
B.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C.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
D.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不仅解放了人民的思想而且成为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动力。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951年开始的“三反”运动和“五反”运动
[? ]
A.分别在国家机关、国营企业和私营企业中进行
B.分别在国家机关和国营企业中进行
C.目的均在于惩治私营企业中进行
D.都是为了纯洁干部队伍,抵制资产阶级的腐蚀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30多年来,我国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
C.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D.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A项属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范畴,与对外开放无关,排除;B项是直接目的,吸引外资也是为了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故C项正确;D项和对外开放没有直接联系,排除。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