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下图是16世纪的一幅讽刺画《灵魂的运输车》。它用极富想象力的夸张形式讽刺了教皇制度。画中恶魔抡着木槌,将人的灵魂塞入大桶中,装在牛车上向地狱驶去。车身是教皇的身体,车轮辐条由主教、枢机主教和修士构成。

材料二: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曾建议由基督教新教教会和地方当局接管教育,用德语教学,在全国城镇农村设立公办学校,为平民子女提供免费教育。
(1)材料一反映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为此,马丁·路德提出了什么改革主张?(6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教改革对教育有何影响。(6分)
参考答案:(1)反映了基督教成为教皇维护权势、控制人们思想的工具;人们对教会的控制与掠夺强烈不满。
主张:“因信称义”(“信仰即可得救”)。(6分)
(2)宗教改革运动打破了长期以来天主教会垄断教育的局面;重视运用民族语言教学;使教育领域出现了世俗化、地方化的倾向。(6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图片信息的有效获取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材料一反映了基督教成为教皇维护权势、控制人们思想的工具;人们对教会的控制与掠夺强烈不满。据此马丁·路德提出了因信称义。
(2)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由基督教新教教会和地方当局接管教育”“用德语教学”“为平民子女提供免费教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宗教改革对教育的影响。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加尔文说:“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材料所体现的是?
[? ]
A.加尔文教对许多国家产生重大影响
B.加尔文教符合世俗封建主的利益
C.加尔文的先定论思想
D.加尔文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马丁·路德和加尔文都主张“因信称义”。下列对“因信称义”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灵魂得就取决于表面礼仪
B、灵魂得救取决于心中的信仰
C、否定了教皇和僧侣的特权
D、以自律代替了他律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和加尔文的“信仰得救”,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主要是指?
A.否定教皇地位
B.个人宗教信仰自由
C.否定封建特权
D.宣扬《圣经》精神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马丁· 路德和加尔文的观点都是强调了上帝在人的心中,人的精神自主权在于自己,否定了教皇作为上帝代言人的身份和特权。也就是说,宗教改革中的人文精神是从神学的角度解放人的思想,鼓励人去创造,提倡人自己的精神。故选B。AD项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是人文主义的主要内涵,人文主义主要强调自身的解放;C项是启蒙运动时期的内容。
点评:宗教改革强调因信称义,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否定了教会和教皇的作用。它打击了教皇的权威,促进了人们的思想的解放,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宗教改革的背景等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卡诺莎事件的出现反映了当时欧洲?
[? ]
A.天主教会的势力受到国王限制
B.国王的权力受到教皇的制约
C.国王的权力受到贵族领主的制约
D.自治城市的内部管理不受国王的干预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