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材料一 1950年2月14日,中苏双方在克里姆林宫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条约第一条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同时也约定苏联在1952年底以前,无条件地将中国长春铁路移交给中国,从旅顺撤出苏联军队。同时,为中国提供一笔总数为三亿美元的建设贷款。——据(日)中岛岭雄《外交关系:从朝鲜战争到万隆路线》
材料二 下表所列为自1970至1973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加拿大
| 1970年10月13日
| 意大利
| 1970年11月6日
|
奥地利
| 1971年5月28日
| 比利时
| 1971年10月25日
|
冰岛
| 1971年12月8日
| 英国
| 1972年3月13日
|
荷兰
| 1972年5月18日
| 联邦德国
| 1972年10月11日
|
澳大利亚
| 1972年12月21日
| 新西兰
| 1972年12月22日
|
西班牙
| 1973年3月9日
| ?
| ?
|
(1)分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的背景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有什么共同特色?与这些国家建交,反映了中国在外交策略上有什么改变?
(3)你认为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新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这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参考答案:
(1)背景:两大阵营尖锐斗争;美国等西方国家敌视中国。
作用:对巩固新生政权、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2)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应对苏联威胁(或“一条线、一大片”战略)。
(3)苏联威胁中国安全;美国在争霸中处于劣势;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中美关系正常化。
影响: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有利于抗衡苏联;有利于中西方开展经济文化交流;奠定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基础。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第(1)问,二战结束以后,世界格局的显著特点是美苏冷战对峙,西方国家对华采取遏制、孤立政策,从这一背景分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作用。第(2)问,“特色”较易解答,“策略”要结合中苏关系的状况分析。第(3)问,“原因”注意从中国、苏联、美国、世界等角度分析。“影响”可以从外交、经济、文化等角度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已有不少人将周恩来喻为日内瓦会议的挽救者,他已赢得了外交舞台第一流人物的地位”。这样的评价基于他在日内瓦会议上发表了一篇重要的演说。其演说的宗旨是(?)
A.号召亚非国家采取不结盟政策
B.亚非各国坚持反帝反霸的方针
C.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D.解决亚非尤其是印度的和平问题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日内瓦会议主要是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周恩来总理的建议,推动了会议的进程,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日内瓦会议的内容不符,故ABD项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 中?国
| 西?方
|
古 代
| 1.不断提升美德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一箪食,一瓢饮”能够修得高尚品德,这样的苦行值得赞颂。 2.“多子多福”是幸福的显著标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家族“香火”的旺盛是个人幸福的体现。
| 1.苏格拉底把由理性指导的精神满足 当做最高幸福,视情欲为一时快乐 之下的痛苦。他提出“知识即美德”。 2.中世纪的欧洲,人们普遍认为,人 类的幸福来自上帝的恩赐,而物质享受只是世俗的、虚幻的幸福。
|
近 现 代
| 近代的中国人,对幸福的理解似乎更多 样。有人把国家的富强独立当做终身幸福 而奋斗,而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年轻人却认 为幸福就是自由、平等地追求自己所渴望 的东西,比如婚姻、学业、事业。
| 19世纪的西方,享乐幸福论流行, 主张物质需要的满足高于一切。费尔巴哈认为“幸福…只是某一生物…能够无阻碍地满足…关系到它的本质和生存的特殊需要和追求”。
|
当 代
| 改革开放前,人们普遍接受幸福与物质 追求相分离,“越穷越光荣”。改革开放后,很多人把财富的多寡看做幸福与否的标准,甚至认为“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
| 经济发达的西方社会,人们依然相 信为自身谋取各种物质利益是幸福的保证,同时有些人已经把眼光投向社会弱势群体,帮助他人,实现个人社会价值被当做个人幸福的体现。
|
请回答:
(1)结合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幸福观的突出特点并分析这一特点形成的原因。(8分)
(2)依据材料,概述从古代、近现代到当代,西方社会幸福观的内涵分别是什么?(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古代中西方的幸福观有何共同之处?你认为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社会幸福观的形成?(6分)
参考答案:
(1)特点:家族的观念突出,主张个人幸福服从家族发展;注重家庭道德修养(4分)
原因:儒家思想、小农经济(或宗法观念等)(4分)
(2)古代:追求精神享受和道德境界(或答忽视物质享受);(2分)
近代:追求物质享受(或答享乐主义流行);(2分)
现代:在满足一定物质需求的条件下,注重个人社会价值的追求(2分)
(3)共同之处:注重精神满足(或答忽视物质追求);重视道德修养(4分)
因素: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和引导等(2分)
本题解析:(1)依据材料中的“不断提升美德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多子多福”是幸福的显著标志、家族“香火”的旺盛是个人幸福的体现。体现了中国古代幸福观的突出特点是:家族的观念突出,主张个人幸福服从家族发展;注重家庭道德修养。其原因结合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内容进行总结答题:儒家思想、小农经济、宗法观念。
依据材料中的古代时期“苏格拉底把由理性指导的精神满足当做最高幸福”、“物质享受只是世俗的、虚幻的幸福”;近代时期“9世纪的西方,享乐幸福论流行,主张物质需要的满足高于一切”;现代时期“人们依然相信为自身谋取各种物质利益是幸福的保证…实现个人社会价值被当做个人幸福的体现”。从中可以看出古代、近代和现代的西方分别追求精神享受和道德境界、追求物质享受、在满足一定物质需求的条件下,注重个人社会价值的追求。
第一小问可结合前面两问中关于古代幸福观的内容,可以看出中西方在古代都强调注重精神满足,忽视物质追求;重视道德修养。社会幸福观是一定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的表现,故影响社会幸福观的因素是和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因素及主流价值观是息息相关的。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09年全国卷二)1951年,美、英等国在旧金山召开对日媾和会议,签订了对日和约。中国、朝鲜、越南被排斥在会议之外,参加过对日作战的印度和缅甸拒绝参加会议,苏联等国拒绝在合约上签字。该和约的签订违反了
A.《联合国家宣言》
B.《开罗宣言》
C.《雅尔塔协定》
D.《波茨坦公告》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析:《联合国家宣言》中规定“缔约国保证不同敌国单独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953年,中共提出的总路线包括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大任务,实现两大任务的步骤是
A.同时进行
B.先工业化后改造
C.有主有次
D.先改造后工业化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准确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可以用口诀“一化三改同时进行”来记忆。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