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材料一: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因为与许多事先就警告俄罗斯会因其没能跟上西方的脚步而即将遭到失败的西欧?派人不同,斯拉夫派人则很有信心地预言俄罗斯专制制度的优越性将会导致一场可与? 1812年对拿破仑的胜利相媲美的胜利。实际上,这场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
一一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一一刘涛《中国崛起第十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问题:(1 0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中“西方的脚步”和“旧制度”的内涵。(2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你对日本明治维新期间“一个奇特现象”的理解。(2分)
(3)基于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选择恰当的角度对当时俄日两国改革进行比较。(6分)
参考答案:(1)“西方的脚步”:近代资本主义文明(或工业革命的影响)(1分)?“旧制度”:
沙皇专制制度(或农奴制)(1分)
(2)可以从明治维新特点角度回答,也可以从明治维新具体内容方面回答,还可以直接对?材料进行解释和举例;(其它表述,言之成理,酌情给分,总分不超过2分)
如:经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与政治民主化的严重滞后;又如:全面西化的同时还保留自身民族传统和文化;再比如:明治维新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等方面全面学习西方,但也“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如形成近代天皇制、武士道精神、神道崇拜等)”。
(3)A、选择两个以上角度,并能就异同点两方面进行比较。比较角度(1*2分)和异同点具体论述(2*2分)。如:从改革的直接原因看,俄日改革均因战争压力而引起,但前者因争霸战争(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者因美国入侵(黑船事件)而引起;从改革的内容看,俄日改革均有关于“社会关系与政治地位”的内容,但前者是通过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宣布农奴获得自由民的权利和地位;后者是通过废除士农工商身份等级制度,倡导四民平等;
B、选择一个角度,且能对具体问题进行深入地比较,并上升到一定高度也可。比较角?度(2分)具体论述(4分)。如:就俄日俄国改革的背景分析:从唯物主义历史观来看,一方面,俄日改革均以一次战争或事件而引起,虽然前者因争霸战争(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者因美国入侵(黑船事件)而引起,似乎可以得出“战争与改革”关系的结论。但是,另一方面,我们更应该看到,两国改革的内在的必然性,那就是在19世纪中期俄日两国资本主义经济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而俄国的沙皇专制统治和落后的农奴制的长期存在,以及日本幕府统治下的等级社会的不平等的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更是引发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根本原因。
(提示:本题还可以从全球史观或现代化史观对俄日改革背景进行分析;学生也可以从?改革的内容、特点、影响等任一角度进行深入比较)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日本在明治政府时期对待世界文明的态度表现为( ?)
①实行义务兵役制?②翻译西方著作
③许多政府官员提出“脱亚入欧”④生活习俗的西化
A.①②④
B.②③①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日本“文明开化”的表现,①②③④都表明日本积极向西方学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倡导“文明开化”。
点评:2009年高考福建文科综合卷选考题就考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题,注重考查学生依据课程标准对基础和主干知识的掌握,如了解两次变法内容,理解近代化的多样性;注重对三维目标学科知识能力考查,尤其突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运用,如考查两国变法比较,探讨改革原因与成败等;此外还考查学生利用新情境、新材料进行知识理解运用的能力,如要求学生据材料说明康有为建议学习明治维新的理由等。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0分)【历史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马关条约》谈判期间,中国代表李鸿章和日本使节伊藤博文之间曾有过以下谈话:
伊藤:十年前,我在天津时曾同大人(李鸿章)谈过改革问题,为什么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件事情得到改变或改进呢?为此我深感遗憾。
李:先生,当时听你谈论此事,不胜钦佩,而且,我对先生您在日本有力地改变你们的习俗,以致达到现在的水平,也十分羡慕。可是,我国的事情受传统束缚太深,我简直不能按照自己的愿望行事。
伊藤:……根本的问题在于每个国家都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费正清《评中国和日本的近代化》
(1)中国的事情“受传统束缚太深”在维新变法运动期间有何表现?(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明治维新的特点,并分析其效果。(6分)
参考答案:
(1)维新派(康有为)托古改制,把西方的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思想;维新派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在变法诏令中没有体现;顽固势力强大,改革阻力重重。(任答两点即可得4分)
(2)特点:明治政府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行文明开化政策,大力改变社会风俗。(4分)
效果:加速了日本近代化(或工业化)进程,但带有鲜明的封建主义色彩。(2分)
本题解析:
(1)联系戊戌变法的相关史实,“受传统束缚太深”指的是维新派的思想主张、维新变法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和顽固势力的阻挠破坏:如康有为托古改制;变法诏令没有涉及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变法被顽固派镇压而失败等。
(2)第一小问概括日本明治维新在经济、社会习俗等方面的改革措施予以回答。第二小问实际上考查对明治维新的评价:使日本由一个封建落后国家逐渐变成一个封建色彩浓厚的近代资本主义国家;但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很快踏上对外扩张之路。
本题难度:困难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62年,他(指高杉晋作)乘千岁丸号船到达上海,亲眼看到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惨状,认为“中国人没有控制上海的统治权,欧关人是事实上的统治者”。他指出中国衰弱的原因:“乃在于其不识防御外夷于外海之道。”证据为“既不造能闯过万里波涛之军舰,也不造能防御敌人于数十里之外的大炮,并使彼国志士所译之《海国图志》绝版。因循苟且,空度岁月……故由此而致于衰微也。”他认为日本只有坚决反对侵略才能避免陷于“清国之覆辙”。这就加强了他要为日本民族独立斗争的决心。他于1862年八月归国,立即成长为长州攘夷派的急先锋。
——《明治维新史》
材料二

“米骚动”事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高杉晋作成为“攘夷派的急先锋”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攘夷运动失败后,高杉晋作的思想发生了什么转变?为此他进行了哪些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著名的鸟羽、伏见战役就是由倒幕派领袖西乡隆盛领导的,并取得了胜利。结合材料二分析倒幕武装能够打败幕府军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认识到中国衰败是由于不能抵抗外侮,日本要避免衰败就要反抗外来侵略;强烈的民族责任心。
(2)思想转变:避免西方列强侵略,不能盲目攘夷,只有推翻幕府统治,实行改革,才能改变日本现状。活动:1865年起兵夺取了长州藩的政权,并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
(3)西南强藩控制地方政权,联合力量壮大;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动摇幕府统治;天皇的秘密支持。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今更废藩为县,务除冗就简,去有名无实之弊,无政令多歧之忧。 ?明治政府于1872年正式废除《禁止田地永久买卖法令》,把所有权与永佃权分开,规定新兴地主保留对土地的所有权,农民对土地享有永久耕种的权利(永佃权),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根据网上材料综合
材料二? (注:鹿鸣馆是日本明治维新后在东京建的一所类似于沙龙的会馆)

日本早期火车

东京的鹿鸣馆 1883年建仿照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进行活动

明治初期的小学 教师穿西方服装正在上数学课
材料三?改变日本传统生活方式的极端做法,不仅花费了大量的宝贵资金,而且伤害了一般日本人的感情,因而引起他们的反感,并引发社会震动。……著名大学教授,小说家夏木漱石批评这种欧化风气是一种“轻佻”行为,他担心浅薄地模仿西方会失去“日本人的特性”。著名医学专家森鸥外也反对完全以欧洲为模子来改变日本的习俗、制度和机构。甚至福泽谕吉也改变了腔调,认为日本的传统文化不能全面放弃,应“尽量少抛弃”,而对西方文化应尽量多吸收,从而提出了“少弃多采主义”。?
——马克壵《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为了废藩置县,明治维新是如何从经济基础的角度进行改革的。产生了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反映了日本在学习西方问题上存在的分歧是什么?对此你有何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改革: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立新兴地主对土地的所有权,准许土地买卖。影响:推动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和市场(或加速了日本近代化的进程)
(2)变化:发展近代交通运输业;倡导生活方式西化;发展近代教育,学习西方文明。
(3)分歧:全盘否定与积极吸收(尽量多吸收)。看法:合理地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借鉴、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可以促进本民族的社会进步与发展:反之,则不利于本民族和社会进步与发展。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