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日本经由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近代化的道路,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明治维新的性格规定着近代以来日本的性格。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61年闰4月27日公布了《政体书》。这是明治政府的政治体制和组织法令。它根据《五条誓文》原则,参考了《令义解》、《西洋事情》(福泽渝吉著)等。规定:“天下权力皆归太政官,使政令无出二途之患”,以谋求政令统一,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太政官(相当于总理大臣)之下,设议政(立法)、行政、刑法(司法)三官(权)。……体现君主和官僚构成的中央集权统一国家原则。
——吴廷璆《日本史》
材料二?在统治人民方面,在公布《五条御誓文》(即《五条誓文》)的同时,对一般平民公布了《五榜揭示》。此文规定:要遵守“五伦之道”:严禁结党、强诉(指人民的团结和向政府提出要求);基督教被作为邪教而加以禁止等等。
——(日)依田憙家《简明日本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治政府为建立近代政治体制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这些措施对日本政治体制的走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府在变革社会关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对日本平民的政治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双重影响?(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治维新存在怎样的“性格”?(2分)
参考答案:(10分)
(1)措施:政令统一(中央集权);三权分立;废藩置县。(3分)
影响: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1分)
(2)措施:废除封建身份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保留封建统治原则。(2分)
影响:平民享有政治权的同时,也受到了严格限制。(2分)
(3)性格:开放性与封闭(保守)性并存。(2分)
本题解析:(1)第一问,有关日本近代的措施可以依据材料中的“规定:“天下权力皆归太政官”表明政令统一,结束了日本的分裂割据状态;“太政官之下,设议政、行政、刑法三官”表明三权分立,表明日本不再是君主专制制度。这些措施都是近代化的政治上的表现。
(2)日本明治维新对社会关系的改造主要表现在人的社会地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的信仰等方面来进行改革的。这个点可以依据材料中的内容及教材的内容来逐一分析。“严禁结党、强诉”表明维新政策中对人与人关系的一个规定,也是社会关系变化的一个表现。
(3)第三问,材料中的“严禁结党、强诉(指人民的团结和向政府提出要求)”、“基督教被作为邪教而加以禁止等等”、“以谋求政令统一,建立中央集权国家”表明明治维新的政策具有封建闭性,是为日本的民族特色而制定的;“设议政(立法)、行政、刑法(司法)三官(权)”又表明日本的新政策又具有西方的近代特色,所以又具有开放性。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9世纪中后期,俄国、日本、中国先后进行了近代化改革的实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农民革命的威胁迫使政府开始准备农村改革。甚至沙皇及其赖以存在的支柱农奴地主也意识到必须废除农奴制。……中等地产的贵族希望农业沿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这些地主占有全部地主半数,占有大部分农奴。……农奴主也好,自由派也好,他们所关心的都是防止农民革命,想用和平的方法,以让步和妥协为代价使俄国的农村转入资产阶级的逐渐改革,从而把权利和土地留在地主手中。
——《苏联通史》第二卷
材料二?有位外国史学家将日本与中国进行对比,认为日本的变革有这样一些优势:“日本诸岛地理位置的紧凑既促进了民族团结,又有利于新价值观和新知识在全国的传播。也使这个国家容易遭受和认识外国的压迫,不像中国内地诸省长期以来很难受到西方的影响。此外由于日本有向伟大的中国文化世界借用某些东西的悠久传统,因而19世纪同样的借用西方世界的东西时,发生的冲突较少、痛苦较小。”“同中国铁板一块的特点相比,日本的政体和社会结构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1)材料一中俄国社会各阶层(或阶级)对农奴制的基本态度如何?根据材料一概括他们持这一态度的主要原因。(7分)
(2)材料二认为日本的明治维新之所以取得成功,主要有哪些方面的优势?明治维新与
戊戌变法一成一败,关键原因是什么? (8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西南强藩成为日本倒幕运动基地的主要原因是:
A 资本主义最早发展起来?
B 幕府统治势力鞭长莫及
C 当地志士具有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
D 倒幕派控制了藩政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此题B、C两项较易排除,在A、D两项中选择有一定难度,A项本身的叙述是基本正确的,但基地在哪关键还要看倒幕的领导趋向,西南强藩资本主义发展使其具有了成为基地的客观条件,但此题问的是主要原因,也就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主要还是由于D倒幕派控制了藩政。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62年,他(指高杉晋作)乘千岁丸号船到达上海,亲眼看到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惨状,认为“中国人没有控制上海的统治权,欧美人是事实上的统治者”。他指出中国衰弱的原因:“乃在于其不识防御外夷于外海之道。”证据为“既不造能闯过万里波涛之军舰,也不造能防御敌人于数十里之外的大炮,并使彼国志士所译之《海国图志》绝版。困循苟且,空度岁月……故由此而致于衰微也。”他认为日本只有坚决反对侵略才能避免陷于“清国之覆辙”。这就加强了他要为日本民族独立斗争的决心。他于 1862年8月归国,立即成长为长州攘夷派的急先锋。
?——《明治维新史》
材料二

米骚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高杉晋作成为“攘夷派的急先锋” 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攘夷运动失败后,高杉晋作的思想发生了什么转变?为此他进行了哪些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著名的鸟羽、伏见战役就是由倒幕派领袖西乡隆盛领导的,并取得了胜利。结合材料二分析倒幕武装能够打败幕府统治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认识到中国衰败是由于不能抵抗外侵,日本要避免衰败就要反抗外来侵略;强烈的民族责任心。
(2)思想转变:避免西方列强侵略,不能盲目攘夷,只有推翻幕府统治,实行改革,才能改变日本现状。活动:1865年起兵夺取了长州藩的政权,并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
(3)西南强藩控制地方政权,联合后力量壮大;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动摇幕府统治;天皇的秘密支持。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向将军、大名贷款,出钱购买武士身份,或直接参与藩政,这些历史现象说明日本商人、资本家、新兴地主:?
[? ]
A.经济实力增强,要求提高政治地位
B.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发展资本主义
C.不满幕府统治,要求改革现状
D.已成为推动改革的政治势力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