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者同赏,匿奸者与降敌者同罚……有军功者,务以卒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摘自《史记·商鞅列传》
请回答:
(1)指导出材料中所反映的商鞅变法的基本内容。
(2)根据材料,指出商鞅提出的重要经济思想及其根本着眼点,并对这一思想加以简要评价。
2、判断题 1925年初,土耳其改革者发动对旧式礼拜帽的批判,引起了社会上得强烈不满,但欧式帽还是在土耳其流行起来。在百姓中最流行的是鸭舌帽,因为在做礼拜时可以把帽舌反过来朝后戴,前额依旧可以贴在地上。这种现象反映了
[? ]
A、现代与传统之间的一种妥协
B、现代是假,传统是真
C、传统是假,现代是真
D、百姓被迫戴鸭舌帽并改变信仰
3、判断题 “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直接改变这一状况的措施是?
[? ]
A.实行均田制?
B.推行三长制 ?
C.整顿吏治?
D.迁都洛阳
4、判断题 (10分)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一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4分)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3分)
(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3分)
5、判断题 魏晋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称汉人为“一文汉”,意思是汉人只值一文,可以随便杀戮。随着时间推移,游牧民族政权却纷纷采用汉制。这是因为(?)
A.推动经济发展
B.缓和民族矛盾
C.促进民族融合
D.巩固政权根基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