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历史知识点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二)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儒家学派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的根本,仁礼是一脉相承的,而这具有不可割裂性。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苛政猛于虎”(《礼积·檀弓下》)这句话体现了孔子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主张。孔子通过“苛政猛于虎”传达的是一种反对残酷的剥削、残酷的暴政。而提倡以德服人,通过“仁”的思想来教化世人,使人民臣服于君王,以此来维护统治秩序,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的思想
本题难度:简单
3、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儒,最早章太炎认为是求雨的巫师,胡适在《说儒》里指出儒是从事“治丧相礼”的“殷民族的教士”,葛兆光先生根据马王堆汉墓帛书《易传》之《要》篇所引孔子言“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也”。
——孟鸥、王峰《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内容组织与学生认知》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
材料三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四 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
——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
材料五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必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六 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焉,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天子批红,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置相》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早期儒者的特征。(2分)
(2)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思想?其实质是什么?(4分)
(3)顾炎武以儒学作为社会教化的资源。依据材料四,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并说明其理由。(4分)
(4)据材料五概括黄宗羲的基本政治观点。这一主张有何进步意义?(6分)
(5)材料五、六与材料二相比,政治思想有何变化?导致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哪些?(6分)
参考答案:
(1)特征:与巫相近,重视仪式。(2分)
(2)君权神授,天人感应(2分)。
实质:为皇权披上神圣外衣,巩固封建统治秩序。(2分)
(3)取舍:取孔孟之道,舍宋明理学。(2分)理由:孔孟之道为儒学的根本。(2分)
(4)“天下为主君为客”,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4分)
进步性: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对后世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作用。(2分)
(5)由加强君主权力到主张限制君主权力。(2分)
原因:明代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日益腐朽;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早期民主思想萌生。(4分,每点2分)
本题解析:(1)根据材料中“章太炎认为是求雨的巫师”“胡适指出儒是殷民族的教士”“ 孔子与史巫同途而殊归”可以得出早期儒者的特征是:与巫相近,重视仪式。
(2)根据材料中“天子受命于天”可以得出:君权神授。根据“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可以得出:天人感应。根据所学可知董仲舒将皇权神化,并强调三纲五常,可以概括实质为:为皇权披上神圣外衣,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3)根据材料“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可以理解为顾炎武把“圣人语录”看作是儒学的根本不能舍弃,而宋代兴起的理学不是根本,可以舍弃。由此可以得出其对儒学的取舍:取孔孟之道,舍宋明理学。理由便是:孔孟之道为儒学的根本。
(4)材料五提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而现在“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可以得出黄宗羲的基本政治观点:“天下为主君为客”,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在君主专制强化阻碍社会进步的形势下,其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是进步的: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对后世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作用。
(5)材料二董仲舒神化皇权意在加强君主专制,而黄宗羲认为君臣平等,否定君主权威。因此可以把政治变化总结为:由加强君主权力到主张限制君主权力。根据所学可知,明末清初早期启蒙思想产生的条件可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角度分析:明代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日益腐朽;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程朱理学和文化专制禁锢了思想 ,思想家要求摆脱束缚,实现个性的自由发展。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新儒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黄宗羲的学说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14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朱熹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仁者境界与佛老境界的最大不同在于强调……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因为只有君心得正,才能正纲常、正百官,而后国治、天下平。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人民版必修3)
材料二 夫治天下犹曳(抬)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若手不执绋,足不履地,曳木者唯娱笑于曳木者之前,徒曳木者以为良,而曳木之职荒矣。
——《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 他们(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从儒家思想中汲取了有益的营养,但不完全拘泥于传统旧儒学的樊篱,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朱熹是怎样发展孔子的仁学的?应如何理解他所说的“正君心”? (4分)
(2)材料二反映了哪位思想家的什么主张?(2分)试分析其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4分)
(3)综观上述三则材料,你对儒家思想的基本看法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1)仁是一切道德价值的本源;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使国君接受和实践儒家思想。(4分)
(2)黄宗羲的君臣平等思想;(2分)
历史条件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统治加强和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4分)
(3)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精华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对儒家思想应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4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朱熹思想的认识与理解。解答此题主要要分析材料,从材料中归纳总结。如材料“朱熹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体现了其观点。对于第二小问,也应结合材料回答,如材料“……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因为只有君心得正,才能正纲常、正百官,而后国治、天下平”。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黄宗羲思想的分析与掌握。解答时首先要注意材料的注释“《明夷待访录》”,这是黄宗羲的著作,然后结合材料及所学归纳总结其主张。材料“……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体现了其观点。对于原因,要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分析解答。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认识与理解。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只要自圆其说即可。分析时要注意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黄宗羲的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侧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此观点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主要途径是( )
A.“致良知”
B.“格物致知”
C.“存天理,灭人欲”
D.“养浩然之气”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这体现了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因此本题选A。
考点:宋明理学——王阳明心学。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再认能力,理清王阳明致良知的思想,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试题《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