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这首歌曲歌颂了邓小平的丰功伟绩。下列关于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杰出人物的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B.杰出人物的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C.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无大小之分
D.个人活动符合大多数人的愿望就会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杰出人物的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因为时势造英雄,故A项错误,B项正确;CD两项表述过于绝对化,故排除。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984年邓小平同志说,“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由此做出的决策是
A.设立海南岛经济特区
B.开放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开发和开放浦东地区
D.环渤海地区被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烟台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扩大这些城市对外开张经济活动的权限。故应选B。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弹指一挥间,中国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十一五”规划,富国强民的梦未变,远征不畏坎坷的决心未变。变化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我们党执政治国方略的日益完善,是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是民众生活的巨大改善。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材料二 ?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后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本世纪初经济全球 91ExAm.org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回答:
(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工业增速”?(2分)
(2)各举一例说明在“六五”计划期间,我国在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方面所取得的新进展。 “八五”计划期间,在邓小平南巡谈话精神的指引下,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心从此发生了怎样的转变?(4分)
(3)根据材料二结合史实说明,近30多年来,中国是怎样踩着这三个历史节奏,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3分)
(4)从以上材料我们可以总结出哪些认识?(3分)
参考答案:(1)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奠定工业化的基础。(2分)
(2)新进展:对内改革: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答具体措施亦可)(三者只需举一例即可)(1分)
对外开放: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两者只需举一例)(1分)
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
(3)三个节奏: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分)
②1992年,中共十四大,做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1分)
③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分)
(4)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切从符合中国国情的实际出发;顺应世界潮流,抓住发展机遇。(3分)(任答三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956—1966年是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十年,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出现了明显的失误。下列现象,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是
[? ]
A.各地干部群众踊跃学习过渡时期总路线
B.《人民日报》连续报道各地大放农业高产“卫星”
C.各地人民公社都大力倡导包产到户
D.深圳和珠海在报纸上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下列对此理解完全正确的是…?( )?
A.从此我国经济建设的方针完全按照新时期的要求去进行?
B.改变了过去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成分,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运动?
C.从此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政策,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要真正理解与题干相关的教学内容,并在思维方式上有所突破。要全方位理解“新时期”的本质含义,仅仅认为工作重心放到经济建设上来是“新时期”的标志,是不全面的。由此可知,A、C两项与题干不符。B项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D项。?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