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北宋中期,“三冗”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①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增设官僚机构以分化各级官员权力 ②形成庞大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增加
③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 ④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逃避税收
[?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富强”是中国历代统治者施政的重要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富强,百姓乐用,诸
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
事,……当王安石对神宗造顼说“不加税而国用”,他无意的已知道可以用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之成长。?——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鞅变法使秦国“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的认识。(4分)
(2)据材料二,王安石“信用贷款的办法”有哪些?(6分)
(3)有人认为王安石变法未完全做到“不加税而国用足”。请你说明理由。(4分)
参考答案:(1)评价:“民以殷盛”过分夸大了商鞅变法的作用;(2分)商鞅变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国力,壮大了军事力量,实现了“国以富强”。(2分)
(2)办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6分)
(3)理由: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执行过程中增加了百姓负担。(4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王安石变法的理解。
第(1)问,主要从商鞅变法的评价的角度来回答。
第(2)问,根据材料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内容,即可得出答案。
第(3)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造成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重要因素包括( )
①冗官、冗兵导致冗费,出现严重财政危机 ②北宋中期军队数量有所减少 ③北宋军队统兵权与调兵权分开,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降低 ④北宋大力削弱武将军权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④
D.②③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北宋皇帝为加强专制集权。首先,集中军权。一方面,设立不同的机构管辖军队,调兵的没有统兵权,统兵的没有调兵权,使之相互牵制;另一方面,经常换防各地驻屯的军队,以达到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将无常兵、兵无常将的目的。其次,集中行政权。设立几位宰相和参知政事,以相互牵制;三司管财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削弱宰相权力。这种措施造成了北宋积贫积弱局面,故此题选B项
考点:北宋积贫积弱的原因
点评: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可与必修一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联系起来,考察的可能性也较大,有可能出跨模块题目,(1)利①使中唐以来重臣专权、武将拥兵和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从而维护中央集权的统一。②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持社会稳定。③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2)弊①机构重叠,官员数量庞杂,财政开支巨大;②调兵权与统兵权相互牵制,使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③地方上财政困难,地方工作难以开展。这些因素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使北宋武器的质量和数量大大得以改善的措施是
A.保甲法
B.保马法
C.将兵法
D.设军器监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军器监的职责是监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提高武器质量。
本题难度:困难
5、判断题 熙宁四年(1091年),枢密使文彦博对宋神宗说:“祖宗法制俱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神宗说:“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文彦博回答:“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这段君臣对话说明北宋中期社会改革难以成功的原因之一是
A.皇权受制于士大夫
B.士大夫反对任何变革
C.改革损害官僚集团利益
D.改革未能兼顾国家与百姓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从材料中可知,北宋中期社会改革“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而于百姓便,故选C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