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中国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召开的巴黎和会抱有很大希望,这主要说明了( )
A.中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
B.帝国主义列强已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C.中国人对帝国主义还抱有一定的幻想
D.巴黎和会是一次公正平等的和平会议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中国人对巴黎和会抱有希望,并不能说明中国是战胜国;帝国主义不仅没有放松侵略,反而卷土重来,加紧侵略;巴黎和会也不是一次公正和平等的会议,它是对战败国的分赃和对弱小国家的重新瓜分,属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1:巴黎和会上,劳合·乔治对克里孟梭说:“小心点!俄国布尔什维克已经革命成功,德国的革命烈火正在熊熊燃烧,整个欧洲的反叛情绪在高涨……别把德国逼到布尔什维克主义那边去!”
材料2:《和平大使》一书评述说:“英国的根本利益在于防止德国的崩溃,只要德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欧洲就能或多或少保持均势。”
请回答:
(1)据材料1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劳合·乔治的说法是否影响到了巴黎和会的决策?说
明理由。(6分)
(2)材料1、2共同体现了英国在欧洲大陆的什么政策?(2分)据所学知识,你还能举出一些事例
证明英国奉行的这一政策吗? (4分)
参考答案:(1)观点一:有影响。(2分)理由:巴黎和会为防止德国出现类似于俄国革命的状况,没有满足法国严厉制裁和肢解德国的要求,德国保留了一定数量的军事力量。(4分)或观点二:没有影响。理由: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在会议上制定了对德国极为苛刻的和约,为德国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的滋生埋下了隐患。
(2)“势力均衡”政策。(2分)参与签署《洛迦诺公约》,提高了德国政治地位;参与签署多边《非战公约》,粉碎了法国构建法美双边《非战公约》的企图,削弱了法国的影响力(4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为开放型试题,首先确定一个与题相关的观点然后找出证据进行论证即可;(2)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可以明显看出英国不主张过分削弱德国,其目的在于维护欧洲的“势力均衡” 政策最大限度的满足英国的既得利益,结合所学知识找出相关事例进行论证即可。
点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长期以来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对其的考查进入了选修层面,但不能忽视的是这两次重要战争对世界造成的影响直至今日仍旧存在,尤其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仍有必然对其进行深刻反思。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914年秋,当欧洲卷入战争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说:“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由此推断,格雷认为战争将导致
[? ]
A.欧洲电力系统瘫痪
B.欧洲中心地位丧失
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资本主义制度崩溃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决定在1944年内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国际会议是
A.开罗会议
B.德黑兰会议
C.雅尔塔会议
D.波茨坦会议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干,考查1944年内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是在哪次会议中决定的,联系教材可知,开罗会议决定对日作战到底,直到其投降,德黑兰会议主要通过对德作战一致行动直到打败它,并决定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而雅尔塔会议主要内容是彻底消灭德国和日本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波茨坦会议重申了雅尔塔会议精神,并发表促令日本投降的公告,此题答案为B。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点评:此题很简单,主要考查学生对二战中召开的重要会议相关史实尤其是其内容是否掌握,考查的是识记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历史基础知识。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916年9月15日,英军在进攻中首次使用坦克,共出动49辆,而实际参加战斗的有18辆,步兵的进攻速度因而有所增加,当天占领了第三道阵地的几个要点。
[? ]
A.日德兰海战
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
D.马恩河战役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