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杭州市2009届高三第一次高考科目质检23题)20世纪初,巴黎、柏林、伦敦的嗜好和说话腔调,传播到了国家最遥远的乡村。根深蒂固的地方文化被全国性文化取代,各国生活方式也越来越受到国际消费文化的影响。促成欧洲这种文化变迁的主要媒介是
A.报纸和广播
B.铁路和飞机
C.电影和电视
D.网络和漫画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注意题干的“媒介“,因此B首先排除。电视是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才出现的,网络是二战后出现的。因此C、D排除。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掌握历史纪年方法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下列有关历史纪年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东周王朝建立的时间是公元前8世纪前期
②乾隆四十年是乾隆皇帝四十岁那一年
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于庚子年
④根据当时的报纸记载:民国45年台湾摆脱日本的殖民统治回到祖国怀抱
A.①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图3是民国初期民族火柴业的某商标图片,从中可以获得的正确历史信息有

A.民族工业产生于火柴业
B.民国初期诞生了工人阶级
C.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实业救国思想
D.中国火柴工业技术水平世界第一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从火花中的“救国”字样可以获知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实业救国思想。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26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现存对这一封建官报作最早记载的文献,是载于唐代孙樵《经纬集》中的《读“开元杂报”》一文。他在这篇文章中记载了开元时期有一种每天条布于宫门之外的朝政简讯的讯息,孙樵将其内容与编年史《开元录》进行比较,发现每一条都有根据……,其中对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封禅事件的渲染极为隆重。到了后唐和宋代,这种朝政简报被通称为“朝报”,作为中央政府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工具,直接向民众宣布,时效迅速。
──黄蝴《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材料二:《东西洋考》是1833年在广州由普鲁士传教士创办和主编的在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采用中国纪年,引用儒家语录,内容是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组成……,它主要是为商业服务……设立新闻专栏……刊出中外贸易进出口货物的价目表,这两项属中文近代报刊首创。 1833年12月该刊第5期……向中国读者首次介绍了西方报刊的情况和新闻自由问题。

──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
材料三: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办的《青年杂志》创刊,揭开新文化运动序幕,也开始了中国报刊发展的新阶段。五四运动时期,以《新青年》、《每周评论》等杂志为主导,进步报刊鼓吹科学与民主,抨击封建专制……。在业务上,此时的报刊普遍改用白话文,报纸注重新闻特性,……编排更为科学活泼。之后,报刊获得较大发展,1926年全国报刊已有六百二十八种。商办《申报》、《新闻报》发行量超过十万份……。
──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邸报的功用。(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外国在中国创办报刊的时代背景及其特点。(8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新青年》创刊后中国报刊发展的新特点,并简要分析其原因。(7分)
(4)综合上述材料,如何认识报刊业发展与人类文明演进的关系。(5分)
参考答案:
(1)①邸报是传播政治信息的重要途径;②邸报是知识分子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③邸报是神话皇权、宣扬宫廷威仪的重要工具。(6分)
(2)时代背景:西方工业革命迅速发展,工业文明开始向全球扩张;中国处于清朝统治晚期,仍然停留于封闭的古代社会。(2分。答对一个方面得2分,总分不得超过2分)
特点:①借重中国传统文化习俗;②以传播经济信息、科学文化为主;③形式内容与中国传统报刊相比有较大突破。(6分)
(3)新特点:民办;版式活泼;宣传改造中国传统的学说;报刊种类多;发行量大。(3分。任意答对三点可以得3分,总分不利超过3分)
原因简析:①辛亥革命后,中央集权的政治控制相对减弱;②辛亥革命失败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③救亡图存的形势仍然严峻;④通过西方近80年的冲击和自强奋斗,民族民主意识更加觉醒。(4分。没有简析,相应扣分)
(4)认识:①报刊业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同时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手段;②报刊业的发展是文明交汇的结果,也是沟通文明交流的主要途径。(5分。如若考生答的是具体“认识”,如对某具体革命运动或社会改革的影响等,只要论之有据,也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以及与教材内容联系的能力。以报刊业的发展为载体,记述了从古至今报刊业发展的情况。(1)本题是根据材料概括,答案就在材料中,较容易。由材料“作为中央政府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工具,直接向民众宣布,时效迅速。”可知邸报是发布政令的工具;根据“孙樵将其内容与编年史《开元录》进行比较,发现每一条都有根据”判断也可帮助知识分子研究时政;由“其中对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封禅事件的渲染极为隆重。”可知邸报主要宣传的是皇帝和皇家的作为,神话了皇权。
(2)根据时间1833可知是鸦片战争前,西方工业革命即将完成,工业文明的扩展。这是国际背景;国内是清朝闭关锁国的封建统治,闭目塞听。得出背景。关于特点:从“采用中国纪年,引用儒家语录,内容是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组成…”可知借助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是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总之无论形式还是内容不同于传统中国报刊。
(3)“陈独秀主办”说明是民间办报非政府行为;“编排更为科学活泼”;“六百二十八种、十万份”说明数量大;商办《申报》、《新闻报》等等说明种类繁多.“鼓吹科学与民主,抨击封建专制”说明内容新颖;“此时的报刊普遍改用白话文,报纸注重新闻特性”。关于原因,主观方面是新文化运动的推动;客观上是北洋政府舆论控制的减弱。根本元因是经济发展,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
(4)关于关系的阐述,报刊业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同时反过来又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报刊业的发展是东西方文明交流沟通的结果,它的发展又将推动东西方文明的进一步共同交流,推动人类文明共同发展;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亚产油国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其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是
A.团结发展中国家,冲破西方石油垄断
B.本国石油工业全部或大部分控制在本国手里
C.提高石油价格增加石油收益
D.改变单一经济结构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20世纪70年代以前,西亚海湾地区石油丰富,但没有带动当地经济繁荣,其根本原因是石油财富一直为西方大国控制。70年代以后,西亚产油国逐渐全部或大部分控制了本国的石油工业,才开始利用石油资源发展本国经济,可见B项是前提条件。A、C、D虽然也是产油 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但说不上是前提条件。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