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1912年5月,梁启超在《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中说:“今虽新政治之建设,茫乎未有端倪也,而数千年来恶政治之巢穴,为国家进步之一大障碍物者既已拔去,此后改良政治之余地,较前为宽,其机会较前为多,其用力较前为易……若我国民而终不能行共和政治也,则亦终不能行君主立宪政治。”这一观点主要表明
A.君主立宪成为必然选择
B.民主共和道路根本行不通
C.清朝统治成为众矢之的
D.民主共和已成为时代潮流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近代梁启超的思想变化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若我国民而终不能行共和政治也,则亦终不能行君主立宪政治。”表明民国初年梁启超的思想由主张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表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成为时代的潮流。故选D。1912年5月,清朝统治已经推翻,故C有误。A、B不能从材料中直接反映出来。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影响。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电视剧《亮剑》成功地塑造了八路军独立团团长李云龙和国民党晋绥军某部团长楚云飞的形象。该剧人物李云龙和楚云飞共同抗日的情景,你认为出现该情景的原因是
①国共两党的阶级立场相同 ?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③国共两党坚持相同的抗战路线?④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①国共两党的阶级立场相同,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前者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后者代表的是无产阶级的利益;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这一说法正确。③国共两党坚持相同的抗战路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前者坚持片面抗战路线,后者坚持全面抗战路线;④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说法正确。故此题应选C项。
考点:抗日战争
点评:新民主革命时期的国共两党关系:
1、主线: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
2、制约因素:国共两党的阶级性质;社会主要矛盾;国际环境等;
3、合作成就:①第一次合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革命中心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②第二次合作打败了日本法西斯,取得了近代百年第一次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
4、对抗损失:①第一次对抗导致第二次内战(土地革命),日本侵略者乘虚而入,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华;②第二次对抗导致美帝国主义扶蒋反共的内战(解放战争)。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1953年12月,周恩来提出的,后来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基本准则的是
A.非集团不结盟原则
B.公平竞争原则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分权与制衡原则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周总理1953年12月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后来“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其中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必备条件和基础,它构成了核心部分;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贯彻五项基本原则的保证;平等互利是实现共处的条件;和平共处则是出发点和必然结果。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又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上述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并共同倡议将它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A.非集团不结盟原则是20世纪60年代不结盟运动倡导,? B.公平竞争原则与题干无关,D. 分权与制衡原则一般是指西方国家民主制度遵循的原则。
考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点评:新中国成立仅四年就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被广泛认为是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自首倡至今,经过几十年的国际风云变化的考验,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当今公认的现代国际法和处理现代国际关系的共同准则,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最好方式,也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础。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元旦,这一节日可能出现在
A.辛亥革命后
B.戊戌变法前
C.戊戌变法后
D.辛亥革命前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辛亥革命后,辛亥革命开始启用公历作为中国的历史纪年。元旦,也被称为“公历新年”,是指现行公历的1月1日。在1911年之前,“元旦”即是今天的“春节”,也就是农历新年。故元旦可能出现在辛亥革命后。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元旦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19世纪末,兴起于法国的印象派绘画艺术曾影响欧洲画坛,后影响到20世纪亚洲的中日等国,下列叙述最接近印象派艺术特色的是
A.夸张抽象着重于内心的主观感受
B.描绘自然,捕捉光与色的变化
C.赞美劳动,注重表现社会现实
D.关注体积,通过变形图案组合表现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19世纪末,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光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印象派绘画,其最基本的特点是描绘自然,捕捉光与色的变化。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