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历史高频试题、高中历史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古代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主要经济政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文学成就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罗马法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智者学派 苏格拉底
近代史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两次工业革命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共产党宣言》 巴黎公社 近代科学技术 经典力学 生物进化论 改良蒸汽机 电气技术的应用 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两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国共政权的对峙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 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新思想的萌发 维新思想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三民主义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
现代史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 相对论与量子论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文化大革命”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大众传媒的发展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教育事业的发展
选修部分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梭伦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欧洲的宗教改革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 洛克 卢梭 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殊死搏斗 大抗议书 内战 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独立宣言》 《人权宣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 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法国大革命 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人民群众要求民主的斗争 宪章运动 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 抗日战争胜利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非战公约 国际联盟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 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中东战争 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 海湾战争 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历史杰出人物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秦始皇 唐太宗 康熙帝 东西方的先哲 孔子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克伦威尔 华盛顿 拿破仑 “亚洲觉醒”的先驱 孙中山 甘地 凯末尔 无产阶级革命家 马克思、恩格斯 列宁 毛泽东、邓小平 杰出的科学家 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 牛顿、爱因斯坦 探索历史的奥秘 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人类起源之谜 三星堆遗址 玛雅文明的发现 玛雅文明的历史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 金字塔和拉美西斯二世遗迹 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 罗马的古建筑遗址群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佛罗伦萨 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代表 秦始皇陵兵马俑 万里长城 北京明清故宫、颐和园和皇家陵寝 山西平遥古城与安徽古村落 昆曲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塞内加尔的戈雷岛 奥斯威辛集中营 其他

高考历史答题模板《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5-28 03:29:59 【

1、综合题  (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漫画《思想家的话语》

材料二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若必待取给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中三位思想家的主张,判断人物A和人物B分别是谁?(2分)
(2)据材料二,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2分)这一主张对我国后世政治、思想产生什么影响?(4分)
(3)据材料三,明朝的李贽对孔子的思想言论持什么看法?(2分)概括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4分)
有学者认为,李贽的著作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并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结合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予以说明。(6分)


参考答案:(1)人物:A孟子,B荀子(2分)
(2)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分)   
影响:政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与稳定。(2分)思想: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主流思想。(2分)
( 3)看法: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至论,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2分)
背景:商品经济活跃;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倡导个性解放的新思想出现。(4分,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
说明: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2分)经济: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2分)思想:正统思想仍占据统治地位。(2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图片信息的解读能力。根据图片中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知这是孟子的主张。根据”施政要用仁义和王道,知天命而用之,可知这是荀子的主张。
(2)根据材料中“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可知是董仲舒的新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谈的是政治和思想的影响,政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与稳定。思想方面,发展了儒学,成为了官方正统,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主流思想。
(3)根据材料“若必待取给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可知如果 不必须等待从孔子那里取得知识之后才算完满,如果必须等待从孔子那取得知识成为完满,那么千年以前没有孔子,那时的人始终不能够成为人吗。可知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至论,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背景:要注意从政治经济和思想几个方面去回答,商品经济活跃;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倡导个性解放的新思想出现。但并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指的是没有超出传统的范畴,无论政治经济和思想都停留在传统水平。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经济: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思想:正统思想仍占据统治地位。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家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山西恒山悬空寺是国内现存的唯一一座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它修建在悬崖峭壁间,迄今已有1 400多年的历史。儒、道、佛三教合一的趋势出现于(  )

A.西汉
B.东汉
C.南北朝
D.隋朝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依据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盛行,冲击着儒学正统地位,各种思想体系为了满足统治者的需求,彼此借鉴出现了三教合一的现象,所以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三教合一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0分)
材料一: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董永卖身葬父,感动天地,并成就一段美好姻缘的故事,自西汉以来就在我国广为流传,并受到统治者推崇。世界上很多看过中国《天仙配》的人,都说这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体现。
材料三:“抛弃传统文化是逆潮流的,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这是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教授在全国“两会”发言的重要内容。李汉秋建议教育部门将“仁义礼智信”纳入学校教学内容,逐步实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并落实到精神文明建设中去。
请回答:
(1)材料一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 对于西汉王朝的统治有何意义?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综合题  (24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
材料二   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国家将有失道之政,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万物皆有此理,理旨同出一源。……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
——《朱子语类》卷18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关于道德规范的核心思想。(4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提出道德准则的出发点及根本目的。(4分)
(3)材料三中,朱熹对道德规范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分析其产生的历史影响。(16分)


参考答案:
(1)仁;克己复礼。(4分)
(2)出发点:规劝统治者实行仁政。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4分)
(3)见解: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是三纲五常;道德规范是天理,即万物的本原。
历史影响: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压抑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重视气节品德,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16分)


本题解析:(1)此问要求学生阅读材料并从材料中提炼准确信息,概括出孔子的道德思想。材料文字较少,也浅显而且老师经常讲到,所以难度不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仁”的思想,是许多含义中的一种。“克已复礼”是实现“仁”的途径。可见孔子的核心道德规范是“仁”(目标)和“礼”(途径)。
(2)此问要求学生先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到董仲舒提出道德准则的出发点的关键信息,比如“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即统治者应该遵行五常之道),“失道之政,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即不行五常之道,上天会出灾害来警告),“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即不变好就灭亡),“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即上天让统治者行仁政止其祸乱)。可见其出发点是规劝统治者遵从上天意志,行仁政,止祸乱。根本目的要结合教材知识,结合董仲舒的儒家知识分子的身份,得出结论。
(3)此问要求学生先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到朱熹对道德规范的论述,提取有效信息。“万物皆有此理,理旨同出一源”就是世间万物都源于一个“理”即天理。“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这是人间的道德规范。“然莫非一理之流行”就是人间的这些道德规范也源于这个天理。可见朱熹将人间的道德规范上升到天理的境界。其历史影响要结合基础知识回答,一般分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天人感应”;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下面是朱熹为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这些题字反映了 (  )

①儒家思想是人身修养的重要内容?②书院注重对学子个人品德的养成
③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④理学的伪善和欺骗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题字本身的内容是可以的,体现理学对于加强自身修养的积极作用,也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直接说他们的伪善和欺骗是不合适的。因此④错误。儒家思想是人身修养的重要内容;书院注重对学子个人品德的养成;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因此①②③均正确,故选A。?
考点:宋明理学
点评:宋明理学是儒家学说吸收了佛道思想在宋明时期的新发展,是维护封建统治和束缚人们的思想的工具。主张理是世界的本源,体现在人身上是要求人们遵循儒家伦理道德,方法论上强调格物致知或者发明本心致良知,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派。宋明理学的影响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历史题《商鞅变法》高频考点..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