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孔子的思想中反映了时代变化,其中矛盾的一组是
①贵贱有序?②知之为知之?③有教无类?④因材施教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在从古至今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演变史中,权与法的问题始终是一个核心。
材料一 晚年柏拉图在《法律篇》一书中写道:“我认为人的本性都是追求真、善、美的。但是我活了这么长时间,我看到的人都是追求贪欲的……因而在我们没有追求到真、善、美之前,我们不得不追求法治。”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柏拉图《法律篇》的治国思想与早先的《国家篇》相比有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亚里士多德说:“每个人都是贪婪自私的,对待贪婪自私的人我们无法用道德来完成约束,我们必须要靠法治,因此,法治就是为了防恶”“当官的贪婪欲望比一般人更加强烈,因此为了对付掌握权力、贪婪心更大的官员,唯一的办法就是要以权力制约权力。”
(2)结合材料二,分析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与柏拉图的思想相比有何发展。依据所学知识,回答近代思想家在这方面提出了怎样的构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查理一世在受到法庭审判时说:“你们企图审判国王,这是多么大的罪恶啊。记住,上帝才是这片土地上真正的审判官,我说在你们犯下更大的罪之前你们真该再仔细想想……况且,我的权力是上帝所托付的,这是古老的合法的世袭的权力,我绝不会违背这项托付的。我也不会对新的非法权威做出回应,这违背了上帝对我的托付。所以你们要先告诉我你们的权力来源,否则我无可奉告。”
(3)查理一世的话依据的是什么理论?请代替审判官拟出对查理一世“你们要先告诉我你们的权力来源”的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表,划分中华民国修宪状况的主要分期。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部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范围内的宪法,说明其形成的背景和被废止的原因。
中华民国时期修宪状况一览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国家篇》主张三个阶级恪尽职守,由哲学王统治国家,是一种人治的思想。《法律篇》认识到人性的贪欲,主张实行法治。
(2)亚里士多德主张权力的相互制约。孟德斯鸠提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3)君权神授。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论。
(4)时间阶段划分阶段名称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或辛亥革命)时期
1913——1927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1927——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1923年宪法:背景是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被废止的原因是1924年“北京政变”。或1925年宪法:背景是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被废止的原因是国民革命运动,北洋军阀统治被推翻。或1946年宪法:背景是国民党实行一党专政;被废止的原因是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南京国民政府统治被推翻。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葸Xi:畏缩),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尖刻伤人)”对这段话不正确的理解是?
A.要用礼来加以节制,加以中和, 这样才能使言行合度,符合社会规范。
B.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的思想基本一致
C.“不学礼,无以立”,认为礼是个人修养的落脚点。
D.反映了孔子仁的思想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文大意“孔子说:‘恭敬而不符合礼(规范)就会劳倦,谨慎而不符合礼(规范)就会畏缩,勇敢而不符合礼(规范)就会作乱,直率而不符合礼(规范)就会尖刻伤人。’”此内容核心反映了“礼”的思想,D项理解不正确,故选D项。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孔子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亚里士多德说:“慷慨是挥霍与吝啬的中庸。”下列各项中对此理解不恰当的选项是(?)
A.材料体现的都是一种中庸思想
B.两人都反对过和不及,认为要恰到好处
C.孔子主张两者兼备,亚里士多德反对两端而取中间
D.两者的中庸思想完全一致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含义是质朴过多而缺乏文采就会显得粗野,文采过多而缺少质朴就会显得浮夸,文采和质朴比例匀称,相得益彰才能成为君子。由此可以看出孔子主张两者兼备,体现中庸思想,再结合亚里士多德的主张可以得出两人的共同点即中庸思想,A B C三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但孔子中庸思想中强调的二者的融合,而亚里士多德中庸思想中强调的是折中主义,因此二者的中庸思想并不完全一致,D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点评:材料考查了孔子和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主张的差异,对于历史的比较分析能力的考查一直是高考关注的重点,就比较问题本身而言,关键是比较项的选取问题,这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题目中已经确立了比较项,其二是自己寻找比较项,前者难度较低,后者难度较大,多出现在材料题中。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8世纪,一位西方哲人对中国的孔子有若特殊的情感,曾作诗称颂:“他只用健全的理性在解说,他不炫惑世界而是开启心灵,他的讲话只是一个圣人,从不是一个先知,然而人们相信,就像他自己的国土一样。”结合图8分析,这位西方哲人是?(?)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