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与启迪。其中对经济与科技的影响也相当明显,根据你所学的知识论述这一观点。
参考答案::①二战中国民经济纳入战争轨道:二战中,为了保障长期紧张的规模巨大的战争需求,为了在武器装备在质量上和数量上的优势,各主要参战国都把国民经济纳入战争轨道,最大限度的动员全部生产能力、物质资源和科学技术力量......绝大部分的钢材和化工产品,几乎全部的有色金属,大量的石油和其它原料,都用于生产军火设备和供应战争的需要。②战时经济体制的建立:二战促使各国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颁布战时经济法令,建立战时经济体制,改组工业结构,采取更多的直接干预手段,动员全部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生产能力,为战争服务,实行强制的生产管制,并统筹安排军需民用,限制人民的消费,增加税收和劳动强度来应付战争,使得一些国家的垄断资本主义大大发展了。③战后跨国公司的发展:二战之后,跨国公司尤其是美国的跨国公司飞速发展起来,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国际垄断的主要形式。④二战促使科学技术革命:在战争中,两军对峙,战争双方总是千方百计的研制新式武器以制服对方,客观上必然要求大力发展军事科学技术,要求科学技术上有所突破。因此,战争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大战中发展的军事科学技术又为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准备了条件。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三大尖端科学——电子计算机、原子能、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就是由二战中发展起来的先进军事科学技术奠定的基础。另外战争中大力发展的、技术先进的军事工业部门,有相当一部分转为民用,从而又促进了战后生产力发发展。由此可见,二战直接推动了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并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本题解析:本试题要求从经济和科技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根据课本知识对试题进行加工,力求全面、完整。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各国政府保证运用其全部军事或经济力量反对这些政府正在与之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
各国政府保证与本宣言签署国政府合作,并且不同敌国缔结单独的停战协定或和约。
凡在为战胜希特勒主义而进行的斗争中正在或可能提供物质援助和贡献的其他国家均可签署本宣言。
——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
材料二你我两国人民要求开辟一个战场,以便卸下俄国人肩上的压力……即使还没有得到全盘成功,但这毕竟是一个巨大的收获,必须实现这个计划。
——1942年4月罗斯福致丘吉尔的信
材料三:我们正在为1942年8月或9月登陆一事进行准备……事前很难预料,到时候能否具备实现登陆的条件。因此,我们无法在这方面作出许诺。
——1942年5月丘吉尔致苏联政府《备忘录》
材料四:1942年在欧洲组织第二战场是莫洛托夫(苏联外长)在伦敦逗留期间早已决定的……我们还了解到组织第二战场的目的是使东线德军撤往欧洲……英国政府拒绝在1942年开辟第二战场……我和我的同事们认为1942年存在着开辟第二战场的最有利条件。
——1942年8月斯大林致英国政府《备忘录》
(1)根据材料二说明罗斯福的主张和战略意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三说明对于1942年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丘吉尔是什么态度。目的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三人的说法哪个符合材料一的精神,哪一说法不符合,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主张: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东西夹击德国。战略意图:减轻苏联的压力,沉重打击德军,加速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2)态度:拖延甚至拒绝。目的:在于让苏德双方在战场上互相削弱以有利于英国。
(3)罗斯福、斯大林的主张符合材料一的精神,丘吉尔的主张则不符合。因为前者的主张符合《联合国家宣言》中所规定的共同反对纳粹暴政,保证用自己全部的军事和经济资源反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原则,后者拒绝尽快开辟第二战场,违反了这个原则。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描写到:到9 月中旬时,德国人已打到这座城市的中心,在那里,他们陷入了困境。他们的飞机已将这座城市炸成一片废墟。似乎有悖常理的是,这使德国人不能利用他们的坦克优势,而坦克在开阔的草原地带已被证明是十分有效的。……这变成了“老鼠战”,人们在地下室里、在屋顶上、在小巷、院子和下水道里短兵相接。这描述的战役是:
[? ]
A.莫斯科战役?
B.斯大林格勒战役?
C.索姆河战役?
D.阿拉曼之战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939年6月30日,美国国会讨论修改《中立法》时发生激烈辩论,最终众议院以200票对188票通过了对交战国维持军火禁运的议案。这说明当时的美国
A.“孤立主义”仍占优势
B.国会明确支持法西斯侵略
C.已经放弃“中立”政策
D.与法西斯国家的矛盾缓和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杜鲁门说:“我决定,对日本的占领不能再重蹈德国的覆辙。我不打算分割管制或划分占领区。我不想给俄国人以任何机会,再让他们像在德国和奥地利那样行动。”
——《杜鲁门回忆录》第一卷
材料二:1945年10月,占领当局指令修改宪法,(1946年)u月3日,《日本国宪法》在日本国会获得通过……《日本国宪法》第一条规定“天皇是日本国的象征”,但同时内阁限制天皇的权利。过去只对天皇负责的内阁,现在发生了重大变化,依据宪法,只对国会负责。由国民选举产生的国会,即众议院和参议院,“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国家唯一的立法机关”。日本财阀……是特权商人与明治政权相结合形成的封建色彩极浓厚的垄断资本集团,1945年10月,根据占领当局的指令,解散财阀、禁止垄断的改革开始实施……
——吴于廑、齐世荣的《世界史·现代史》下卷
材料三:1948年12月24日,麦克阿瑟下令将囚禁的一批甲级战犯全部释放。1946年1月以来,按“公职整肃令”处理的战犯到1951年8月已基本上被解除整肃。
——李植丹、高明振《当代世界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美国处置战败国日本的意图。实际情况如何?(3分)
(2)材料二,分析美国占领当局的措施、政策及对战后初期日本历史发展的影响。(8分)
结合二战后初期国际形势的特点,分析当时美国对日政策的基本目的。(4分)
参考答案:(1)独占日本。美国在日本投降后,派军队以“盟军”名义单独占领日本,麦克阿瑟担任驻日盟军总司令。(3分)
(2)政策、措施:政治上,主导制定宪法使日本成为资产阶级议会制国家,但保留了天皇;审判、处置战犯,实施“公职整肃令”但并不彻底。经济上,解散财阀、禁止垄断。影响:有利于铲除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的经济基础,促进了战后日本社会的民主化,为20世纪六七十代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日本保留了天皇。默许财阀势力逐渐壮大,释放、解除整肃战犯,又为日本右翼势力的抬头埋下祸根。(8分)
(3)二战后初期美国独占日本,按自身意志改造日本,确保日本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但随着美苏的“冷战”对峙和新中国的成立,美国对日本由抑制转为扶植,把日本建成美国对苏联、中国进行封锁包围的主要堡垒,进而控制整个东亚地区。(4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二战后美日关系的理解。
第(1)问,根据材料,在对材料信息整合、归纳的基础上回答即可。
第(2)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第(3)问,根据材料,在对材料信息整合、归纳的基础上回答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