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材料一:唐(太宗)平东突厥后,设置羁縻府州,将突厥降众安置内地,让他们保持原有的生产和生活习惯,仍以其酋长担任都督等职,统治原有的部众。突厥首领在长安被任为五品以上将军、中郎将的官员有一百多人,“殆与朝士相半”。定居长安的突厥人将近一万家之多。吐谷浑平定以后,仍以慕容氏为可汗。后来又把弘化公主嫁给诺曷钵可汗。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六卷》
材料二:兄弟现在想到一处调和的方法,即拿汉族来做个中心,使之同化于我,并且为其他民族加入我们组织建国的机会。仿美利坚民族的规模,将汉族尽管扩为中华民族,组成一个完全的单一民族国家……故将来无论何种民族参加于我中国,务使尽化于我汉族。本党所持的民族主义,乃积极的民族主义。诸君不要忘记。
——1921年3月6日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本部特设驻粤办事处的演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处理少数民族与中央政府关系的方式。唐太宗的民族政策起到了怎样的积极作用?(9分)
(2)有人认为材料二中孙中山的言论反映了一种“大汉族主义”思想,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请简要说明理由。(6分)
参考答案 :(1)方式:武力征服;设置机构;安抚(任命为官、定居长安);册封;和亲(答对其中任意四点即可,4分)。
积极作用:促进各民族进一步融合,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5分)
(2)第一种答案:赞同。理由:孙中山在这里将汉族作为各族的中心,而且让其他民族同化于汉族,(2分)没有尊重其他民族的历史文化,(2分)使少数民族在汉族面前处于不平等的地位。(2分)
第二种答案:不赞同。理由:孙中山的这一观点是在国内军阀混战和西方压迫不断加深的情况下提出的,(2分)目的是为了团结各少数民族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2分),并不存在歧视其他少数民族的思想。(2分)
本题解析:考查了中国古代、近代的民族政策。本题主题明确,材料信息处理能力要求高。
(1)根据材料一“唐(太宗)平东突厥后,设置羁縻府州,将突厥降众安置内地,让他们保持原有的生产和生活习惯...突厥首领在长安被任为五品以上将军、中郎将的官员有一百多人,“殆与朝士相半”...后来又把弘化公主嫁给诺曷钵可汗。”可以概括出唐太宗处理少数民族与中央政府关系的方式。其起到的积极作用一般可以从促进各民族融合、促进民族团结、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材料二中“即拿汉族来做个中心,使之同化于我,并且为其他民族加入我们组织建国的机会。仿美利坚民族的规模,将汉族尽管扩为中华民族,组成一个完全的单一民族国家”,提取出观点以后,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和认识,要言之成理。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912年成立的国民党,其实际主持人是?(?)
A.孙中山
B.李烈钧
C.黄兴
D.宋教仁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1912年8月,同盟会联合几个小党派,改组为国民党,推举孙中山为理事长,实际工作由代理理事长宋教仁主持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以图证史是历史研究的新方法。下列4幅图片反映了近代上海开埠后,诸多方面的变局。观察下列一组图片,回答问题。(10分)

| 
|
① 公共租界市政厅全景
| ② 商务印书馆发行所
|

| 
|
③ 欧洲式的煤气路灯
| ④ 上海石库门建筑
|
请回答:
(1)请为这组图片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字数不超过15字。(2分)
(2)围绕拟定的主题,联系图片提供的具体史实,叙述近代上海开埠后的诸多变局。(8分)
参考答案:(1)所拟主题中心突出,内容简洁明了,能反映全部图片史实。(2分)
(2)能运用图片提供的相关史实,从三个及以上角度加以叙述即可,按叙述层次和逻辑程度给分。如:主题——西学东渐与近代上海。
概述:政治方面,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上海被迫开埠,西方列强的入侵形成了“国中之国”——租界,列强在租界建立自己的政权机关“公共租界市政厅”,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缩影。经济方面,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企业开始入驻上海,另一方面也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企业的产生,商务印书馆是该类性质企业的典型代表,也是在西学影响下,中国兴起翻译西书热潮背景下,出现的译书机构,在传播西学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社会生活和城市建设方面,在中西文化的交融的大背景下,近代上海创造的石库门建筑便是加入了西方建筑的元素;与市民息息相关的城市建设也迈向现代化的步伐,欧洲式的煤气路灯出现在上海的街道两旁等。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被视为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先驱的古希腊思想家是
A.芝诺
B.苏格拉底
C.但丁
D.普罗塔戈拉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宪法起草委员会。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以替代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体现中共领导下多党合作的政权特色
B.建立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C.保障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
D.把依法治国的方针写入宪法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1954年宪法代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主要是为了适应当时中国政治发展的需要,社会性质的转变。故本题选择C。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