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二)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百家争鸣” 局面形成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奴隶社会日益崩溃,封建社会逐步确立。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人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因此选A.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韩非子的政治主张不相符合的是( )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法家思想,韩非主张“不法古”应该适时进行改革,不必沿用古训,主张君主专制,严刑峻法,B错误,ACD正确。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春秋战国时期有人提出:“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诛而不赏,则勤励之民不劝;诛赏而不类,则下疑、俗险而百姓不一。”这个人最可能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引文出自战国荀况《荀子·富国篇》,意思是不进行教育而光杀人,这样虽然刑罚多但压不下歪风邪气;光教育而不实行刑罚,这样做坏事的人就受不到惩戒。荀子主张施行“仁义”和“王道”(礼法并施,王霸并用)。结合这一点可以判断是荀子的观点。
考点:百家争鸣
点评:关于百家争鸣各家学派的知识的考查,出题形式一般为:给出思想家的思想言论,需要学生加以判断辨析。本题考查荀子的思想主张,要求学生注意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二千年以来无议论,非无议论也,以孔夫子之议论为议论,此其所以无议论也。二千年以来无是非,非无是非也,以孔夫子之是非为是非,此其所以无是非也。”李贽的这一观点反映了( )
A.儒家思想被彻底否定
B.清代前期思想界的活跃局面
C.作者否定帝权的主张
D.作者反对盲从孔子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二千年以来……以孔夫子之议论为议论……以孔夫子之是非为是非”,体现出儒家思想的影响,长期占统治地位,A错误。“此其所以无是非也”,体现出压制下的畸形发展以及作者的不满, D正确。李贽是明末思想家,B错误,C材料无法体现。故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儒学面临严重挑战是在
A.汉代
B.魏晋南北朝
C.唐朝
D.宋朝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根据所学,在魏晋时期儒学受到佛教、道家的冲击,所以B符合题意,CDA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试题《法国大革命》试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