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91考试网 www.91eXam.org-- | -->
1、判断题 著名诗人余光中在《乡愁》中写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造成这种局面的历史根源是 [? ] A.甲午中日战争的恶果 B.国共两党内战的遗留问题 C.以美国为首的外国势力的干涉 D.“台独”势力的破坏
2、判断题 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 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54年,随着中国政权组织形式的确定和各级政权机关的建立,从当年底开始,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对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精简。但后来,依法成立的国务院开始增设机构,到1956年,机构总数达81个,形成了建国以来政府机构数量的第一次高峰。 材料二:1960年到1964年,为了贯彻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进行了建国后的第三次较大机构改革。一方面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进行了干部精简运动,全国共精简81万人。精简下来的干部大多数充实到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另一方面中央收回五十年代后期下放给地方的权力,并恢复被撤销的机构。到1965年底,国务院的机构数达到79个,为建国后的第二次高峰。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分别在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和2003年进行了五次规模较大的政府机构改革。这五次政府机构改革实践,既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如:坚持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机构改革的关键;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把精兵简政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作为机构改革的重要任务等。又有一些教训,最大的教训在于忽视了政府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2003年以前的改革开放时期,政府既创造环境,又在直接创造财富;新的时代发展对政府提出的新要求是,“政府创造环境,人民创造财富”。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4——1956年、1960——1964年我国进行政府机构改革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这两次改革的结果有何共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上述材料,概述改革开放以来的政府机构改革与前两次改革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导致这种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建国以来的政府机构改革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判断题 1982年宪法序言中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序言中“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是指 [? ] A.它曾为国家统一做出贡献 B.它曾代替国家宪法的职能 C.它曾是两次国共合作的重要组织形式 D.它曾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5、判断题 1992年上映的《秋菊打官司》主要情节是:20世纪80年代,已有身孕的秋菊在其丈夫被村长踢伤丧失了劳动能力后,她历经艰辛,最终把村长告上了法庭,村长终被拘留。下列某班学生的观后感说法正确的是 ①它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②它反映了当时实行的村民民主自治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③它反映了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公民的法制意识明显增强了 ④它反映了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 [?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