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遭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今遣使者循行天下,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魏书·高祖纪上》
材料三?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李)冲以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
——《魏书·李冲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简要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不同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一、三分别涉及到政治上的什么改革措施?分析其作用方面的共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是历史上成功的改革。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成功必须具备哪些要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判断题 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车裂示众。这一史实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变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
B.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规律
C.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斗争异常激烈
D.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
3、判断题 北魏统治者为解决“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问题而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迁都洛阳
B.实行三长制
C.移风易俗
D.实行均田制
4、判断题 下图反映的信息是

敦煌壁画中的北魏商队
A.北魏农业发展
B.北魏手工业发展
C.北魏商业发展
D.北魏资本主义萌芽
5、判断题 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出西阳门外四里,御道南有洛阳大市,周回八里”,这一地区“多诸工商货殖之民。千金比屋,层楼对出,重门启扇,阁道交通,迭相临望”。上述材料表明?
A.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
B.十六国时期,商品经济有发展?
C.北魏迁都后,洛阳商业又兴旺?
D.南朝后期,江南经济超过北方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