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欧洲文艺复兴的策源地在意大利,宗教改革的故乡在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决非偶然,它们显然是由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摘自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材料二 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阿尔贝蒂认为,财富的日益增长是家庭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家庭应当修建和装饰自己的房子,拥有珍贵的书籍和健壮的马匹。加尔文认为基督教学说必须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每一个基督徒都可以通过自己在现世的勤奋劳作与成功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有学者认为,经济也存在一套自然法则,那就是供给与需求。当政府对经济行为干预最小之时,这些法则运行得最好。
——摘编自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增订版)
材料三?当物质活动作为基础性的东西决定精神与制度发展的同时,后者也通过影响物质活动的目的性和倾向性来制约物质活动,使物质生产方式服从精神(或文化观念)的引导。
——摘自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分别是什么?概括材料二的基本观点及其共同精神。(14分)
(2)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三阐述的观点。(12分)
参考答案:
(1)社会历史条件: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古典文化遗存丰厚;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罗马教廷的精神控制与经济掠夺;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典型的君主专制激发了资产阶级的强烈反抗。基本观点:鼓励追求财富;主张适应现世生活,提倡个人奋斗;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共同精神:人文主义。
(2)能结合材料和史实,言之成理即可。
等次
得分
观点
论证
表述
第一等
9—12分
观点正确,能辩证认识问题
史实准确,史论结合密切
思路清晰,表达确切
第二等
5—8分
论点基本正确,认识不够全面
史实基本准确,史论结合不够密切
有基本思路,表达不够确切
第三等
0—4分
论点不准确,认识模糊
未能结合史实,仅能罗列部分史实
缺乏条理性,表达欠通顺
本题解析:
(1)第一小问实际上是简要回答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历史背景(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角度)。第二小问主要归纳概括材料的关键句即可,比如“财富的日益增长是家庭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每一个基督徒都可以通过自己在现世的勤奋劳作与成功来证明……”、“府对经济行为干预最小……最好”。 第三小问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共同精神显然是人文主义。
(2)这是依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如制度、精神等)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原理。要求观点正确、辩证全面地认识问题,史实准确、史论密切结合,思路清晰,表达确切。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9世纪中后期和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两次崛起,其相同的因素有
①都进行了社会改革?②都注重引进先进科学技术
③都重视发展教育?④?都利用国民经济非军事化的有利条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主要考查日本历史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一是明治维新,一是二战后社会改革,依据所学知识容易判断①②③是相同因素,第④项是二战后美国占领日本,对日本所谓的军事保护之下,发展经济的举措。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历史老师通常会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史学范式来认识“近代中国通商口岸”,以下符合全球史观的说法是
A.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标记
B.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C.它是近代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前沿阵地
D.它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回答本题首先需要理解全球史观的概念。全球史观的基本观点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依据这一史观,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及民族和文化的总和,它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即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近代中国通商口岸”可理解为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故答案选择B项,AC两项说法与史学范式无直接联系,D项应是从文明史观角度得出的结论。
点评:全球史观的基本观点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依据这一史观,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及民族和文化的总和,它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即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下图所示是1920年的一则报纸广告, 文中有“敬告全国同胞乐用人人必需之国货”等字样。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

A.洋务运动兴起
B.实业救国热潮
C.工人阶级诞生
D.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注意材料的关键信息“1920年、敬告全国同胞乐用人人必需之国货”。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大量对中国输出资本的同时,增加商品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为挽救民族危机,许多人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清政府也调整政策,渝令各省办厂。从甲午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潮。A洋务运动兴起和D民族资本主义产生都是在19世纪六十年代;C工人阶级产生于19世纪四五十年代,都和题干时间不符,故选B。
点评:本题是一道典型的以报纸广告来立意的图文题。广告,在当今市场经济生活中随处可见,并悄然走进高考试题中,以其题型新颖、贴近生活、图文并茂,能很好地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解析比较、综合概括、知识迁移等能力。因此,在平时学习和备战高考时,要注意此类试题的训练和相关知识的积累以及能力的培养。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下列关于关贸总协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关贸总协定主要目的是使各缔约国通过谈判削减关税,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充分利用世界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B.《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是一个有关关税和贸易政策的国际性单边协定
C.《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制
D.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