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历史知识大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预测(2019年押题版)(二)
2019-05-28 04:40:03
【 大 中 小】
|
1、选择题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表演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参加万隆亚非会议的各国求同的基础是 ①共同的社会制度 ②维护民族独立 ③反对殖民主义 ④发展经济、寻求合作的愿望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有力的推动了会议的进行。 “同”就是共同的或者相同的近代被侵略的历史和现在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的任务,“异”的是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因此①错误。其他各项都正确。 考点:万隆会议 点评:1955年的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中国为会议的圆满成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也是新中国建国初期重要的外交成就之一。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1954年日内瓦会议和1961年的不结盟运动等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此大臣的主张 ( ) A.反对郡县制 B.主张郡县制 C.反对中央集权 D.主张中央集权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可知他的意思是商周统治时间长,是因为分封了子弟功臣的缘故;否则天下大乱时没有诸侯国的救助就会孤立无援。因此他实际是向皇帝进言“师古”,实行分封制,反对郡县制。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郡县制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清朝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的时候,西方国家正在 A.进行反封建的思想革命 B.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C.掀起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 D.实行资本主义的工业化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同一时期东西方的横向比较。明清之交,西方许多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而清朝统治者把君主专制推向顶峰,所以C项正确;A、B两项均发生在明朝中期而非清朝,D项发生在18世纪。
本题难度:简单
4、综合题 (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丞相李斯曾称赞秦始皇“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唐代的杜佑说“自古至周天下封建”,“秦皇帝荡平九国,宇内一家......尊君抑臣,置列郡县”。清代官纂《续通典》则明确地 说“封建起于黄唐,郡县创自秦汉”,将黄帝、尧、舜,夏商周视为一种制度,将秦汉以降视为一种制度。 材料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判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尤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材料三 明末清初,一些思想家对封建与郡县制度的优劣问题进行思考。如在官员任期方面,陆世仪说过:“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方面,顾炎武也说过“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的名言。王夫之肯定郡县制的合理性,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而顾炎武明确指出:“知封建之所以变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又说“方今郡县之弊已极,而无圣人出焉,尚一一仍其故事,此民生之所以日贫,,中国之所以日若益趋于乱也。”近代学者吕思勉也曾经总结说:“中国之历史,犹是分立之时长,统一之时短也。分主之世,谓之封建,统一之时,号称郡县,为治史者习用之名。”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并分析发展趋势(6分) (2)据材料二,概括回答汉唐时期中央集权存在的问题和结果(6分) (3)结合材料三回答明清之际思想家认为郡县制存在哪些弊端,请以宋元时期的史实为例说明如何避免郡县制的弊端。(6分)
参考答案:(1)演变:西周实行分封制,秦郡县制,西汉郡国并行制,唐在边境设立藩镇, 元实行行省制(3分)趋势: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不断完善,中央集权不断加强、(3分) (2) 汉初错误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消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3分) 唐中后期,统治腐败,军事举措适当,藩镇割据局面形成,威胁中央。(3分) (3)弊端:官员迁转太快,中央集权下,地方缺乏独立发展的空间,仅限制不利于实现国富民强。(3分) 举例:北宋在地方实行分权,最大限度将地方的君权、财权等收归中央,造成积贫积弱,元朝吸收宋朝的教训,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相对扩大地方实权。(3分)
本题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回答时要联系所学知识及材料分析解答。如材料“秦丞相李斯曾称赞秦始皇“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清代官纂《续通典》则明确地说“封建起于黄唐,郡县创自秦汉” ……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尤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汉唐中央集权措施的评价。从材料“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时则有叛国而无判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尤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归纳总结答案。 第(3)问,主要考查明清之际思想家对郡县制的认识与理解。材料“明末清初,……‘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方今郡县之弊已极,而无圣人出焉,尚一一仍其故事,此民生之所以日贫,中国之所以日若益趋于乱也’”及所学知识“宋地方分权、元行省制度”归纳总结。 考点: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秦、汉、唐、宋及元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条 联邦领土由下列各邦组成:普鲁士与洛恩堡、巴伐利亚、萨克森、符登堡、巴登、黑森……律贝克、不来梅和汉堡。 第二条 帝国依据本宪法规定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帝国法律应高于各邦法律。 第五条 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帝国法律应取得两个议会必要的和充分的多数的同意。 第十一条 皇帝……以帝国名义宣战,必须取得联邦议会的同意。 第十二条 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七条 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摘编自《l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材料二 1905年、1907年清政府两次派出以政府高级官员为首的政治考察团赴欧美和日本等西方国家进行考察,它拉开了清末预备立宪的序幕。在考察中,考察团对德国的宪政考察尤为用心、仔细。……最终,在立宪问题上,清廷采取了师仿德日的政体模式。 ——摘编自柴松霞《清末五大臣对德国宪政的考察》 材料三 清末新政时期,中国“依法治国”的首倡者、近代法律学先驱沈家本参照西方各国法律,建立了近代法律体系和律法制度,包括制定了《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大清新刑律》、《民律草案》等根本性大法,分别在程序法和实体法领域为后来的法律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它们)废除了中国传统法律中的旧名词,西方已习以为常的禁止刑讯、实行陪审和律师制度、改良监狱等也逐步进入中国法律体系。 清末新政法律体制改革……是中国法律史上前所未有的革命,趾高气昂的中华法系第一次低下头来学习各国法律优长,为此后中国法律走向规定了大致不变的路线图。 ——摘编自马勇《晚清二十年》 据材料一,概括宪法所赋予德意志帝国皇帝的权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宪法的影响。(10分) 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的考察团“对德国的宪政考察尤为用心”的原因。结合材料三概括清末法律改革的特点,并谈谈你的认识。(10分)
参考答案: (1)权力:经议会同意对外宣战的权力;召开议会及休会的权力;建议并公布法律及监督法律执行的权力。(4分,任意两点即可) 影响:维护了德意志的统一;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推动了德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造成了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6分,任意三点即可) (2)原因: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丰革命对清朝统治的威胁;德国的君丰立宪政体对清政府的启示。(4分,若学生答到“应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亦可给1分) 特点:确立了法制化和体系化方向;制定了根本性大法,为法律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废除了中国传统法律中的旧内容;学习各国法律优长,西方法律制度逐步进入中国法律体系。(4分) 认识:清末法律改革的主观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但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法制的现代化进程,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分)
本题解析: (1)根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得出,尽管德国通过《l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体,即君主立宪制,但德国所确立的这种君主立宪制政体与英国相比,专制色彩和军国主义色彩依然比较浓厚,皇帝的权力是相当大的。结合材料,德意志帝国皇帝的权力体现在:经议会同意对外宣战的权力;召开议会及休会的权力;建议并公布法律及监督法律执行的权力。即便如此,这部宪法对德国来说还是非常重要的,有着重要的影响,即维护了德意志的统一;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推动了德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造成了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开始了以资本输出为主的经济侵略方式,列强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等),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也空前严重;更随着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开展的戊戌变法和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活动的开展;再加上义和团运动的发生,八国联军侵华等,清政府正所谓“四面楚歌”。面对统治危机,清政府被迫在统治方式上做一些尝试和改变,借鉴了德国君主立宪制政体,即清末新政。结合材料三,得出清末法律改革呈现的特点:确立了法制化和体系化方向;制定了根本性大法,为法律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废除了中国传统法律中的旧内容;学习各国法律优长,西方法律制度逐步进入中国法律体系。从清末新政关于法律改革的内容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认识:诚然,清政府的主观目的当然是维护清朝的统治,但不可避免地,客观上又推动了中国法制的现代化进程,从而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值得肯定的。因此,不能够简单地把“清末新政”说成是一种骗局,有其合理之处,应该正确、客观的予以评价。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意志帝国皇帝的权力;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清末新政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