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大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预测(2019年押题版)(八)
2019-05-28 04:40:03
【 大 中 小】
1、选择题 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①禅让制 ②分封制 ③世官制 ④宗法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依据所学,禅让制是指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后被禹的儿子启所破坏,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故周代不可能实行禅让制,所以①不合题意,②③④均符合题意。所以应选D。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西周的政治制度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1933年5月17日,工业复兴法案提交国会。众议院仅作了个别补充,便在一个星期后以325票对76票通过了该议案,虽然个别议员对法案的卡特尔化(注:垄断性企业联合)倾向不满意,而更多的一些议员则不喜欢法案赋予总统和行政当局的独裁式的发放许可证的权力。……6月13日,在罗斯福总统的敦促下,参议院终于以46票比39票的接近票数通过,法案立即被送交总统签署。 ……1935年5月27日,最高法院在审理“谢克特兄弟家禽公司诉合众国”案中,以全体一致的判决,裁定《国家工业复兴法》违宪,从而宣判了该法的死刑。 ——胡国成《塑造美国现代经济制度之路》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至清代君臣关系出现的变化。该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一图中君臣关系的变化对国家决策产生的影响。(5分) (2)材料二体现了美国民主政治的什么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废除对美国社会产生哪些影响?(3分) (3)材料一、二反映的政治体制有着本质不同,试以文明史观谈谈你的认识。(4分)
参考答案:(1)变化:君臣之间的等级尊卑愈演愈烈(或皇帝的威权越来越高,官僚地位不断下降)。(2分)实质: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2分)评价: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可能提高决策效率;但强化了君主独断性和随意性;难免出现决策失误。(6分) (2)原则:三权分立(权利制约与平衡)。(2分)它的废除,维护了美国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竞争机制;防止出现独裁,维护权力“制约与平衡”的民主原则。(4分) (3)认识:政治体制与经济、文化密切相关;政治体制的选择是由不同时代、不同国情决定的。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4分,答出2点即可,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1)由图可知,丞相由坐着到站着再到跪着,这反映了君臣之间的等级尊卑愈演愈烈(或皇帝的威权越来越高,官僚地位不断下降)。实质: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评价: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可能提高决策效率;但强化了君主独断性和随意性;难免出现决策失误。 (2)由材料“业复兴法案提交国会……众议院……罗斯福总统……参议院……法案立即被送交总统签署……”等关键信息可知,这体现了美国三权分立(权利制约与平衡)的原则。《国家工业复兴法》是罗斯福新政在解决经济危机时采用的方式,但是这扩大了总统的行政权,加强了对经济干预。它的废除,维护了美国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竞争机制;防止出现独裁,维护权力“制约与平衡”的民主原则。 (3)材料一侧重的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是专制的表现;而材料二则体现了对权力的制约,是民主的表现。但不管是专制还是民主,都是与这一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有关系的,也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具体的国情。回答本类型的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本题难度:困难
3、综合题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古至春秋,君所任者,与共开国之人及其子孙也。……大夫以上皆世族,不在选举也。 ——俞正燮《癸巳类稿》 材料二 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惟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晋书·段灼传》 材料三 《傅畅自序》云:“时请定九品,以余为中正。余以祖考历代掌州乡之论,又兄宣年三十五,立为州都令,余以少年,复为此任,故至于上品。” ——《太平御览》 材料四 乡、会试考官、房考、监临、知贡举、监试、提调之子孙及宗族,例应回避。雍、乾间,或另试,或题由钦命,另简大臣校阅。乾隆九年停其例,并受卷、弥封、誉录、对读等官子弟、戚族亦一体回避。 ——《清史稿·选举志》 材料五 根据1855年前后英国议院辩论记录及相关资料,得出结论:“中国的科举制度在英国已广为人知……没有任何其他国家先于中国采用竞争性的文官考试制度,而且没有任何西方的个人、国家或种族声称其拥有考试制度的发明权。” ——张沅长《中国与英国的文官改革》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选官的主要依据是什么。西周为了维护政治稳定和权力的传接实行了什么制度?(2分)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傅畅为何能“至于上品”?与材料一中的选官制度有何共同特点?(3分) (3)综合材料一到材料四,分析材料四中选官制度有何变化?(4分) (4)综合上述材料,从君主专制和东学西渐的角度分析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影响。(3分)
参考答案: (1)主要依据:血缘。制度:嫡长子继承制。 (2)原因:身为中正;门第高贵。 共同特点:封闭性、垄断性。 (3)选官形式:由世袭、推举到考试;选官标准:由血缘、门第到考试成绩;选官范围:不断扩大;选官特点:由封闭、垄断到公平、开放。 (4)从世官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演变体现了统治基础的扩大,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中国科举制成为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蓝本,促进了近代西方政治的发展。
本题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一指出:“太古至春秋,君所任者,与共开国之人及其子孙也。”君主选官的主要依据是开国之臣及其后代。由此分析可以回答出第一问。第二问结合所学可知西周为了维护政治稳定和权力的传接实行了宗法制度,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三《傅畅自序》中记载:“时清定九品,以余为中正。余以祖考历代掌州乡之论……故至于上品。”傅畅因为身为评定人才等级的中正官,加上出身于官宦世家,故能位列上品。第二问共同特点应和科举制开放、公开的选举特点相比较思考。 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解答比较型的题目时要先找到比较的角度确立比较项。本问可以从选官的标准、范围、形式与特点等。再比较两者在这个角度范围内的具体变化内容即可。如:选官形式:由世袭、推举到考试;选官标准:由血缘、门第到考试成绩;选官范围:不断扩大;选官特点:由封闭、垄断到公平、开放。 第(4)题主要考查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解答本问需要注意影响可以从两个角度归纳,且要全面,即对中国封建社会统治和君主专制的影响和对西方选官制度的影响,如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加强君主专制;促进近代西方文官制度和近代政治的发展等。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政治制度·宗法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进·九品中正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进·科举制。
本题难度:困难
4、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三 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职权情况表:
| 职位
| 基本职权
| 明中叶后
| 内阁首辅
| 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
| 清朝雍正年间以后
| 军机大臣
| 承旨拟写传达皇帝旨意
| 请回答: (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8分)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3)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为什么?(6分)
参考答案: (1)秦始皇不给丞相以兵权,让御史大夫牵制丞相(2分); 汉武帝设置“中朝"决策机构,剥夺了宰相的决策权(2分);唐太宗规定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2分);宋太祖以参知政事等官职分割相权(2分)。共同点:相权受到限制和分割削弱,皇权加强(2分)。 (2)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专威福,危及君主的统治。(4分) (3)内阁属于皇帝的顾问内侍机构,内阁首辅不是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的长官(2分);军机处是皇帝谕旨的传达机构,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2分)。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不具有宰相的权力,不能对皇权形成制约,所以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宰相(2分)。
本题解析:通过所学知识可知,从秦朝到明清宰相的权力逐步被削弱,皇权逐步加强,直至顶峰。本题材料是新背景,但考查的内容仍以君权与相权关系为主,第(1)问,四位帝王在对待相权问题上措施不一,联系史实可知,秦始皇不给丞相以兵权,让御史大夫牵制丞相; 汉武帝设置“中朝"决策机构,剥夺了宰相的决策权;唐太宗规定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宋太祖以参知政事等官职分割相权。但四人措施的实质上都是削弱相权,扩大君权回答;第(2)问要注意关键词“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意思是宰相有权往往会危机国君的统治;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不是宰相的原因回答 考点:君权与相权关系 点评:本部分知识作为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是考查的重点内容。从题型上看,该考点的命题多以选择题为主也有材料题。选择题的命题方式多样,注重文字史料或图片,有些试题的切入点比较新颖,从内容上看,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较多。从考点分布上看,分布广泛,但重点突出。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均有考查,但考查的角度并不相同。如宋代官制;有时也从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和地方行政区划等处入手。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据《宋史》卷一六二《职官志》记载,“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密院既称‘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枢密使的设立( ) A.加强了宰相的权力 B.沿袭唐末五代制度 C.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与“中书”互相依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