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开幕词中毛泽东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材料中的“里程碑”实际上是指
A.社会主义制度的最终确立
B.选举新的国家和政府领导人
C.确立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D.制定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该会议上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性质是D项,符合题意。B是1949年CA时间不符。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王军同学在整理父亲书房时,偶然发现书中夹着一张陈旧残破的大学招生宣传册,其中介绍有某学校本科生在校人数,井设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等。这张宣传册最早应印制于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20世纪8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形成了从学士到硕士到博士的多层次才人培养的教育体系。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下图所示教材出现在

A.解放战争时期
B.农业合作化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表信息的有效获取能力。从图片中“彻底埋葬资修反”和“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和图画可以得出这些教材应该出现在文革期间。所以答案选C。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中国封建社会的不同时期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试结合史实简要说明两宋与明清时期农业发展所呈现的特点,并分析由此而对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
两宋时期:
特点:
①南北农作物品种更多地得到交流。例如粟、麦、黍、豆从淮河一带传到江南和两广,占城稻由南方推广到淮河流域。
②农产品商品化明显增强。如茶树栽培面积的扩大,棉花的种植和推广。
③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经由北方移到南方,历史上留下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明清时期:
特点:
①边疆地区得到开发,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各地农民开垦出大量荒地,耕地面积增加40%。
②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更高,农业生产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明代由国外引进的高产农作物如甘薯等不断推广种植,粮食总产量大幅度增加;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一些专业性生产区域。
影响:
两宋:
①有利于南北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②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进一步发展,活跃了城乡经济,丰富了市民文化,使两宋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③南宋以后形成南方经济领先北方的格局,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明清:
①边疆地区的开发,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 91eXAm.org流,使边疆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②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增长。
本题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准确掌握基础知识和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第①问中的“特点”,要从两宋和明清两个时期分别概括,然后列出史实说明。切记不能罗列史实概括不出特点。第②问中的“影响”应从“特点”着手去分析影响。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不准再问我:最近过的怎么样?”、“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打车去吧”、“本是打算搜狗,结果看到猫扑”等网络经典流行语作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普遍流行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真实地折射出大众的社会心理,同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这表明(?)
A.人们面临着文化消费的多重选择
B.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C.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越来越大
D.大众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创作的网络经典流行语作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开始流行开来。这反映了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B项正确;A、C、D三项材料均没有体现。
点评:生活和习俗的变迁是社会的缩影,要将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必然的,同时,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从而受到唯物史观教育。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