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我国第一条电报线架设在(? )
A.台湾
B.北京
C.香港
D.上海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19世纪70年代,丹麦的电报公司私自把电报线架设到上海,建起一个电报机房。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所以答案选A。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表达两岸亲人因不能正常联系而产生的浓烈的思想愁绪,这种局面的改变最早得益于
A.1945抗战胜利,台湾回归
B.1979年的《告台湾同胞书》
C.80年代初三通政策,允许探亲
D.1992年“九二”共识的提出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根据所学,台湾和大陆的关系的改善最初是在80年代初三通政策,允许探亲,其中A当时大陆和台湾之间是敌对态度B当时并没有改善关系C正确,D“九二”共识提出的是“一个中国原则”。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流行语往往反映时代的变迁。下列流行语与时代对应不正确的是
A.义务教育、希望工程——新中国成立初期
B.放卫星、超英赶美——大跃进时期
C.上山下乡、样板戏——“文革时期”
D.经济特区、互联网——改革开放时期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属于否定选择题,A表述不对,义务教育、希望工程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因此选A。
点评:否定型选择题首先是考查同学们的识记能力,在此类题中较多涉及的是历史事实,解答的关键是对历史事实的本质、原因、影响、意义、评价等有一个完整的、准确的认识。其次此类题较多地考查同学们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所以同学们要对历史概念的内涵、实质有清晰的认识。第三、考查同学们的逆向思维能力,因为此题主要选择错误的选项,而由于同学们习惯了选择正确的选项,所以在思维习惯上不符,往往造成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960年6月毛泽东在一次会议讲话中说:“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还有一个很大的盲目性,还有一个很大的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我们要以第二个十年时间去调查它,去研究它,从其中找出它的固有的规律,以便利用这些规律为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服务。”这表明毛泽东?
A.公开承认了“大跃进”的失误
B.从根本认识到了“左”倾错误的危害
C.有了调整国民经济的初步设想
D.要求全党贯彻落实“八字方针”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由题干中“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还有一个很大的盲目性”“ 我们要以第二个十年时间去调查它,去研究它,从其中找出它的固有的规律”等信息可知毛泽东认识到当时经济发展的一些问题,有了调整国民经济的初步设想,故C项正确;A项在题干中未体现,排除;后来毛泽东发动了“文革”可知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八字方针”调整时间是1960年9月才正式提出来,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刘少奇在1964年指出:“在农村里面办半农半读的学校,在工厂里面办半工半读的学校。农忙的时候种地,农闲的时候读书,或者一个星期做工,一个星期读书。”1986年,我国制定《义务教育法》,开始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这一变化从根本上说明了
A.我国的教育方针发生了变化
B.我国的教育体制发生了变化
C.我国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
D.我国的基本国情发生了变化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1964年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扫除文盲,提高识字率,而到了80年代我国教育的重点转向发展义务教育,保证适龄儿童的受教育的权利。因此不同的时间国情不同,主要任务也不同。故选D。AC项错误,并未涉及到教育方针和人口结构的问题;B项错误,我国的教育体制在这一时期确实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这也是由于国情的变化决定的。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