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历史答题模板《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5-28 05:51:24
【 大 中 小】
1、综合题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到战国之世,世变益亟,……古代的贵族,其地位,是与君主相逼的,起于孤寒之士则不然,君主要整顿政治,扩充自己的权力,都不得不用游士。于是君主与游士结合,以打击贵族,贵族中较为有用的,亦不可不引用游士。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 ——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 材料二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魏、晋时代……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的时代背景。(2分) (2)据材料二,比较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4分) (3)据材料三概括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综合上述资料,战国至隋朝选官制度的演变体现了哪一历史趋势?(6分)
参考答案: (1)背景:地主阶级日益堀起(士阶层日益括跃,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各诸侯国打击奴隶主贵族,加强中央集权。(2分) (2)相同点:其目的都是为选拔人才;都呈制度化;都是从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4分) (3)特点: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4分) 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强化。(2分)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到战国之世,世变益亟,……古代的贵族,其地位,是与君主相逼的“的信息并结合春秋战国时期历史从士阶层日益括跃,加强中央集权的视角期分析作答。第(2)问依据材料二中“高即下令招贤。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魏、晋时代,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的信息来概括共同点。第(3)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中属于观点论证题,回答该类试题要从正反两个视角去分析作答,分别给出理由,依据材料三中“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的信息来概括特点;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的选官制度的变化从中央集权的角度分析作答。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下列属于北宋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有 ①转运使 ②通判 ③枢密使 ④三司使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根据所学,③④分别属于北宋削弱相权的措施,属于中央部门的调整;北宋在地方设立转运使进行管理,并且设通判相监督,属于中央对地方加强管理的措施。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18分)在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中,始终存在着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划分君、相权限成了历朝历代制度设计中的头等大事。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代的朝廷,主要由“三公”和诸卿组成。“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从制度上说,秦朝应有太尉的官位,实际上大概未曾具体选任担当这一职务的官员。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中书省起草诏书后,呈送皇帝,(皇帝若同意)画一敕字。经画敕后,即为皇 帝的命令,然后行达门下省,待门下省加予复核。若门下省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中书省重拟。若诏敕获得门下省同意,送尚书省执行。尚书省则仅有执行命令之权。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后世子孙永不许恢复宰相制度,如有人如此请求,即以叛逆论罪,凌迟处死。 ——朱元璋 材料四 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宋太祖后,大臣上 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吴晗《朱元璋传》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代“三公”的主要职责。试分析秦代太尉一 职从未授予大臣的原因。(5分) (2)据材料二,分析唐代宰相制度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的作用。(4分) (3)材料三中朱元璋下达命令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人们习惯上把明中期以后的内阁首辅徐阶、高拱等人称为宰相,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7分) (4)材料四从本质上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
参考答案:(18分) (1)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执掌群臣奏折,下达皇帝诏令;太尉,管理全国军务。(3分)便于皇帝直接掌管兵权,加强皇权。(2分) (2)特点:相权分散,宰相相互牵制和监督。(2分) 作用: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2分) (3加强皇权。(2分)不正确。(1分)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内阁只是皇帝的顾问、侍从或秘书;阁臣的升降操纵于皇帝之手,“票拟”是否生效取决于皇帝。(4分) (4)说明了君主专制在不断加强(2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1)秦始皇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个最高官职。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丞相之下设诸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太尉掌管军事,秦代从未将太尉一职授予大臣主要是为了把军权控制在皇帝手中。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3)材料三中朱元璋下达命令废除宰相制度,并诏令子孙后代做皇帝不能设立丞相一职,其目的是为了防止相权威胁到皇权的高度集中。明朝的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决策或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权力完全来自皇帝的信任。而宰相是法定的行政机构,对皇权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所以内阁首辅不能称为宰相。 (4)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材料说明了宋代之前,丞相等大臣上朝可以和皇帝一起坐着;到了宋朝,大臣上朝要站着;到了明代,群臣只能跪着与皇帝说话。君臣关系从坐到站再到跪,从本质上说明了皇帝权力不断加强。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唐高宗时期,大臣长孙无忌等撰定《唐律疏议》三十卷解释律令条文,通行天下,这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它颁行前需要经过( ) ①尚书省 ②中书省 ③门下省 ④皇帝 A.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不难发现,唐高宗时期,大臣长孙无忌本身就是尚书省的大臣,所以颁行前不需要再经过①尚书省了,虽然说是三省六部制,实际上只有皇帝才有决策权,所以颁行前需要经过④皇帝,所以本提答案就是D.②③④。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
本题难度:简单
5、综合题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材料二 “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以上材料均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政治制度造成的后果?(4分)
(2)结合材料二、三,回答秦始皇建立的皇帝制度有何特点(9分)?秦朝中央政权的基本结构是什么(8分)?这种中央政权组织有何特点?(4分)
参考答案:(1)周初分封制。(4分)
(2)特点:皇帝制度体现了皇帝的独尊、皇位的世袭和皇权的至高无上。(9分)基本结构: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是中央三个最高官职,诸卿分管着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8分)特点:三公之间分工明确,互相配合,互相牵制。(4分)
本题解析:(1)由材料一中的“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可知是周初分封制,最终带来了“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的严重恶果。
(2)特点:由材料二中的“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可以看出其特点是皇位的世袭,由材料三中的图示可以看出皇帝的独尊和皇权的至高无上。基本结构:由材料三中的中央政府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是中央三个最高官职,诸卿分管着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公各自主管一项事务,彼此之间分工明确,互相配合,互相牵制,最终达到皇权专制的目的。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