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组织的哪一场战役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并且涌现了激励中国人民奋勇抗争的英雄群众“八百壮士”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注意审题,因为题中强调的是“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956年,中国共产党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的一次成功探索是
A.召开“八大”并制定正确的路线和方针
B.决定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C.决定实行对外开放
D.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下列关于1927~1936年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重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B.民族资本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已经占据主导地位?
C.官僚资本对金融的控制削弱?
D.没有得到国民政府的政策支持?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由于部分选项在教材中没有明确表述,所以应用排除法解决。其中,A、C、D三项都与史实不符,所以应选择B项。?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27分)在人类发展过程中,激进与保守如影随行。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般说来,激进主义对现存社会的组织和运作方式怀有强烈的不满,对现存社会制度抱有彻底的否定态度,急切地希望对社会进行根本性的急剧和即时的改变。保守主义一般是相对激进而言的,而不是相对进步而言的。保守主义并不反对进步,只是反对激进的进步,宁愿采取比较稳妥的方式。其特色为重视已建立之体制并试图加以维护,并且尊重传统,视传统为不同时代所累积的智慧结晶。
——据百度·百科
材料二:长期以来,学术界存在如下“共识”: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有一个近乎规律的“怪圈”:许多曾经激进的思想斗士,后来却“倒退”成为“保守”力量的中坚。在中西文化关系方面,一度鼓吹学习西方的积极分子,甚至完全由西方文化培育出来的饱学之士,后来都在文化保守主义的旗帜下回归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历史的怪圈”在康有为、严复、辜鸿铭的思想进程中都有鲜明的显现。
——据《破解历史的“怪圈” ——康有为、严复、辜鸿铭合论》
(1)列举孔子、老子思想中的“保守” 主张。(4分)
(2)19世纪70年代法国工人的激进之举是什么?简要分析其历史背景。(8分)
(3)有人认为列宁是一位激进的保守主义者。你是否同意这种观念?请用史实加以说明。(9分)
(4)材料二中提到的 “历史的怪圈”,其实是对康有为等人的误解。对此,你如何加以理解。(6分)
参考答案:(1)孔子:克己复礼(恢复周礼);老子:无为或者小国寡民(4分)
(2)激进之举:巴黎公社革命(2分)
背景:工业革命后,社会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矛盾激化;《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传播;国际工人运动推动;普法战争法国战败以及法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投降行为的刺激;法国激进主义传统。(6分,每个要点2分。)
(3)同意。(1分)
说明:列宁组建布尔什维克党,于1917年领导十月革命,通过武装暴动的方式,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苏维埃国家;(3分)1918年通过激进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2分)1921年面对日益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列宁果断废除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颁布了新经济政策,一定程度上利用资本主义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3分)
不同意,列宁是个激进主义者。(1分)
说明:列宁组建布尔什维克党,于1917年领导十月革命,通过武装暴动的方式,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苏维埃国家;(3分)1918年通过激进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2分)虽然1921年他颁布利用资本主义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的新经济政策,但那只是面对严重政治、经济危机作出的临时政策的调整。(3分)
(4)理解:误解在于,一是以西方文明的发展程度为标准,认同西方文化是“先进”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落后”的;二是在社会变革发展的形式上,认为越激进就越正确,温和就是“保守”甚至“倒退”;三是在分析历史人物自身思想的演进过程时,往往简单地要求其与所谓的“时代步伐”同步,一切与“革命”思潮不一致的就认定是落后的、保守的。(6分,每点3分,其他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
(1)结合诸子百家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恢复周礼),老子主张无为或者小国寡民,都有站在奴隶主贵族的一面,反对社会变革。。
(2)19世纪70年代法国无产阶级进行了巴黎公社起义,这是世界历史上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再从政治、经济、思想、国际等方面以及法国当时在普法战争战败的背景下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的情况分析。
(3)首先表明自己的态度,即同意或不同意,再结合列宁的重大史实,如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等等进行说明。
(4)首先应该认识“历史的怪圈”,其实是对康有为等人的误解,可从应辩证的看待东西方文化、看待社会变革、看待历史人物自身思想的演进等方面进行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就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为在21世纪重塑中华民族的辉煌,党和政府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
A.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B.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C.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D.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在文革结束后,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是在20世纪的80年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20世纪50年代党在指导文艺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实践中逐步提出来的,因此ACD均不正确。B项正确,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注重培养人才,增强国家的竞争实力。故选B。
点评:国之兴衰,系于教育。教育事业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很大的发展,在建国初期主要是扫盲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20世纪70年代后期恢复高考,在80年代通过了《义务教育法》,实行九年义务教育;90年代科教兴国战略,更加重视教育。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