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9世纪中后期,俄国、日本、中国先后进行了近代化改革的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俄国解放农奴后,民众向沙皇欢呼
材料二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某一场景?
(举行交响音乐会)
材料三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表示变法决心。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众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你认为材料一反映的情形是否真实?请简要说明理由。
?
(2)材料二的场景反映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哪一方面的改革措施?这一措施的实行起到什么作用?
?
(3)概括指出材料三中光绪帝的主要观点。
?
(4)材料三与材料一、材料二反映的改革有哪些共同特点?
?
(5)中国的改革最终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请指出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
?
参考答案:(1)①第一种看法:不真实。这是作者美化统治者,因为改革实际上是对农民进行的残酷掠夺。②第二种看法:真实。通过改革,农奴获得人身自由;认为是沙皇赐予的,感激统治者; 与此同时农民还可以赎买份地。
(2)措施:生活习俗西化,引进西方文明。(如答倡导“文明开化”也可)作用:让更多的日本人认识和了解了西方文明,促进了日本社会的近代化。
(3)观点: 变法是人们的共识;变法遇到一定的阻力;主张学习西方(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4)依靠原有的统治者;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带有浓厚的封建残余。
(5)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派势力十分强大,力量对比悬殊。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从法律上明确废除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肯定的是(?)
A.晋国的税制改革
B.齐国“相地而衰征”
C.鲁国的“初税亩”
D.商鞅变法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中,最本质的是
A.由分裂走向统一
B.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
C.诸侯林立兼并战争频繁
D.由学派出现到百家争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大变革时期:经济方面:由于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迅速提高,井田制瓦解;政治方面:周王室衰微,“征伐自诸侯”;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总体上讲,春秋战国时期最本质的特征就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故选B。
点评: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而生产力的提高,必将促使生产关系发生变动,整个社会面临着一场激烈动荡的大变革,各国都面临着政治、经济制度的重建。为了适应社会的变动,各诸侯国都在寻求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纷纷实行变法。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政治体制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耕织
C.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
D.建立县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注意题干要求的是对“后世政治体制”,D项正确,郡县制对后世影响深远。A、B、C三项不是政治体制,而是经济、军事政策等。
点评: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是我国进入封建社会的重要标志。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开阡陌,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废除分封制,实行县制,从而废除了世袭的特权。商鞅变法在推动秦国的富强、最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郭沫若认为:东周列国社会制度的变革到春秋末年以后才达到质变的阶段。能说明的史实是( )
A.春秋诸侯争霸
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C.战国初,各国纷纷变法,废除奴隶制
D.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东周列国社会制度的变革到春秋末年以后才达到质变的阶段”是指春秋前期的变革直到春秋末年才发生根本性的质变,也就是说战国初期的社会制度与春秋时期已经有了实质性的不同,因此答案选C, A、B两项与题中“社会制度变革”含义不符,由题干中时间“春秋末年”可以排除D项。
点评: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变革时代,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奴隶制的解体,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②上层建筑的改革,郡县制度的出现;③军事:战争频繁,战国时期,群雄角逐。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纷纷变法;④文化:百家争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而法家思想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