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谋求欧洲统一有相当远的历史渊源。然而在千余年的发展中,欧洲的政治家和统治者们虽不惜使用最强大武力,却都失败了。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剧烈撕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降为二等国、三等国,它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日益严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材料二: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签署了煤钢联营协定,由此开辟了由经济联合入手解决欧洲统一问题的新途径。从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环境看,走此途径,也是有共同经济基础的。1958年,六国又组成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欧洲共同体的主要目标是争取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材料一、二均摘自《世界史》
材料三:60年代中期建立的欧共体,向着经济政治联盟的方向发展。1992年,欧共体12个成员国正式签订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大大扩大一体化的范围,确立了分析实现欧洲经济和货币一体化的目标。任务和步骤;并正式将“欧共体”改名为“欧洲联盟”,简称欧盟,同时提出建立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以及司法与内政事务的合作。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标志着欧共体正式由一个以经济合作为主的组织转变为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用,三亿多“欧洲公民”开始使用欧元。
——摘编自书刊有关资料
回答:
(1)材料一说:“谋求欧洲统一有相当远的历史渊源。”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世界近代现代史上两个试图统一欧洲的例子,并指出他们失败的共同原因。(4分)
(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欧洲共同体成立的原因及目的。(4分)
(3)二战后至今,欧洲的统一过程有何显著特征?(2分)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哪些趋势?(2分)
参考答案:
(1)拿破仑帝国与法西斯德国都企图独霸欧洲。(2分)都是建立在军事征服和强权统治的基础上,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2分)
(2)原因:二战后欧洲传统强国实力衰弱,难以抵御来自苏联的威胁与美国的控制。(2分)目的: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强政治实力。(2分)
(3)特征:由经济联合到政治一体化。(2分)趋势: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化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2分)
本题解析:第(1)问,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在近现代法国的拿破仑和德国的希特勒都曾经试图统一欧洲,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分析,他们的努力都因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而失败;第(2)问,依据材料一、二“它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日益严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和“欧洲共同体的主要目标是争取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分析出欧洲共同体成立的原因是,二战后欧洲传统强国实力衰弱,难以抵御来自苏联的威胁与美国的控制。目的为,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强政治实力;第(3)问,联系史实可知,欧洲联合由经济联合到政治一体化。这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化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
点评:欧洲一体化的特点。
①从单一经济领域扩展到多种经济领域;②从经济一体化向政治一体化方向发展;③从政府间合作到公众参与推动;④成员国规模不断扩大;⑤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⑥开创了出让部分国家主权建立共同管理和协调机制的区域和平发展的新模式。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这是因为? (? )
①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②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
③提出尽快使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任务?
④提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②③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而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提出是在家953年,所以第二项错误。“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是的958年大跃进总路线的内容,所以答案选择A项。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签署的〈〈开罗宣言〉〉指出:“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土地,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1945年7月26日,中、美,应三国签署(后苏联加入)的〈〈波茨坦公告〉〉又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
材料二?双方声明:中美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材料三?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
——1979年《中美建交联合公报》
材料四?(中美)两国政府重申上海公报和建交公报中双一致同意的各项原则
——1982年《中美联合公报》
材料五?美国决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基于台湾的前途将通过和平方式决定这样的期望——向台湾提供防御性武器(总统会使美国政府的任何机构同台湾进行的计划、交易或其他往来——通过美国在台湾协会——去办理和进行。?
——1979年《与台湾关系法》?
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台湾、澎湖列岛”是如何被日本窃取的?(2分)1945年中国收回台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
(2)结合你所了解的知识分析材料二美国所持的态度比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有何明显的不同及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3分)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有何重大发展之处?(3分)
(4)美国的《与台湾关系法》的签订对中美关系的发展意味着什么?(2分)
(5)根据材料二、三、四说明,我们为什么要反对材料五中这个法?(2分)
(6)我国争取用什么方式解决台湾问题?(2分)
参考答案:(1)窃取: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占台湾、澎湖列岛。原因:抗日战争胜利,中国收回台湾。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美国对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妄图扼杀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以便在亚太地区建立霸权,而此时美国却表示不在亚太地区建立霸权并要与中国改善关系的决心。?这是因为美国的国际地位相对削弱,封锁中国的计划已经宣告破产。
(3)美国从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含糊态度倒“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的明确立场,是一个进步。
(4)美国签订《与台湾关系法》意味着美国政府还没有完全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和其他一切关系。
(5)从这个“法”中可以看出,美国仍继续向台湾提供所谓的“防御性武器”,保持与台湾的各种往来,严重违背了中美建交公报等文件的精神,仍在干涉中国内政,所以我们坚决反对。
(6)我国政府争取用“一国两制”的方式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但不放弃使用武力的承诺
本题解析:第(1)问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第(2)问,通过对材料信息的分析可以得出美国态度的转变,结合历史背景分析转变的原因;第(3)问,材料三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唯一的代表中国的主权国家;第(4)问,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得出;第(5)问,中国反对是因为美国违背《中美联合公报》等;第(6)问,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过程,西方学者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沃勒斯坦认为:“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个我们所说的洲世界经济体产生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技巧和现代科学技术……使这个世界经济体得以繁荣、增殖和扩展。”弗兰克写道:“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了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回答问题:(13分)
(1)两位学者争论的焦点是什么?(2分)
(2)你持什么观点?请结合史实扼要阐述。(11分)
参考答案:(1)经济全球化是否以欧洲为中心形成,或欧洲创造了世界,还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2)见下列要素与要点。持其他观点,只要言之有理;均可给分。?
要素?“欧洲说”要点?“世界说”要点?
新航路开辟后?开始了世界范围的联系?加速了欧洲原始资本积累;
工业革命后?发达的西方和落后的东方?为欧洲提供了市场和原料;
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加强经济一体化?促进了欧洲经济不断繁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革命的经济全球化的关系?第三世界兴起与经济差异?
两极格同结束后?全球化进程持续加速?经济改单与区域经济合作
本题解析:此题以经济全球化与欧洲的关系为中心内容引入试题。题干材料是两位学者的不同观点:一是欧洲创造了世界;二是世界创造了欧洲。这样的试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明辨是非,加深学生对历史观点的认识和理解。解答此题时,注意你所选的论据一定要支持你的论点,切忌知识错位,思维混乱。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马克思这样评价“它消耗煤和水而自行产生动力,它的能力完全受人控制……这种原动机是在城市使用的,不像水车那样是在农村使用的……它的应用是普遍的,在地址选择上不太受地点条件的限制。”这种原动机的改进者是
A.爱迪生
B.富尔顿
C.史蒂芬孙
D.瓦特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题干给出有效信息,即消耗煤和水,应用普遍,不受地点限制,就这些信息分析,应该是蒸汽机,改进者是瓦特,爱迪生主要是在电气应用领域的发明硕果累累,而富尔顿的汽船和史蒂芬孙发明的蒸汽机车都是以蒸汽机为原动力的,所以答案为D。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要读懂材料,能提取有效信息,同时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