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全球化进入发展阶段,但有人却称此时的全球化其实只是“半球化”,其原因在于(?)
A.南北对话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B.美国推行敌视中国的政策
C.南、北半球经济发展差距悬殊
D.宗教矛盾阻断东西方经济交流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的新一轮的资本输出,他们是全球化的最大获利者,全球化拉大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使南北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从这个角度说目前的全球化就是发达国家的“半球化”。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992年,(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政府首脑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从而形成了拥有6亿人口、年生产总值约6万亿美元的北美自由贸易区。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末,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比20世纪80年代初增加了两倍。其中80%集中在美、欧、日,只有18%在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跨国公司起着重要作用……它们控制着国际投资的90%,世界生产的40%,出口总额的2/3和技术转让的1/3。现在它们越来越重视就地生产和销售,全世界生产和销售只有20%是在国内进行的。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以及材料二分别和哪三个国际组织有关?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3分)
(2)材料三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哪一趋势?这一趋势开始出现于何时?(2分)
(3)上述材料提到的国际组织中,中国是哪一个组织的成员?该组织的特点是什么?中国为什么要加入该组织?(5分)
参考答案:
(1)国际组织:亚太经合组织、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2)趋势: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开始于新航路开辟后。
(3)亚太经合组织。特点:当今世界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原因: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也使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区域集团化的相关知识。第(1)问,注意图片和材料中所包含的有效信息,再根据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第(2)问,从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可知,反映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趋势开始于新航路开辟之后。第(3)问考查基础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即可作答。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美国学者费正清教授曾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黄金时期”称之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得出上述结论的主要历史依据是?()
A.工业结构片面畸形
B.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根本改变
C.经济分布严重失衡
D.北洋军阀分裂割据连年混战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美国学者费正清教授曾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称之..”主要考查你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短暂的春天?等考点的理解。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论语》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于礼,有耻皆格。
——《论语》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其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
——《孟子》
(1)分别归纳三则材料的主要观点。(6分)
材料二?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顾炎武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念》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明末清初民主思想相比,欧洲启蒙思想的进步之处,并简要说明这些思想主张在早期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成果中的具体体现。(8分)
材料三?“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享乐幸福……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富者极少,贫者极多。……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为贫富不均,……闻得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法,不必管他。……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这于国计民生,皆有大益。少数富人把持垄断之弊端自然永绝,这是最简便易行之法。”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国家前途》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认为解决民生问题的具体措施是什么?(2分)结合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简要说明该措施的局限性。(4分)
材料四? 2013年4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习近平强调全党同志要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以实际行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取得群众路线满意的成效。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群众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相关史实,谈谈你对中共中央开展群众路线活动必要性的认识。(6分)
参考答案:(1)观点:“仁”( 爱人并推已及人);“德政”( 以德治民); 得民心者得天下。(6分)
(2)进步之处:欧洲启蒙思想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反封建思想,成为17—18世纪的主流思想,推动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明末清初民主思想本质上仍属于封建思想,没有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是儒学的新发展,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与转型。(4分)
具体体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制定的法律文件《权利法案》体现了英国启蒙思想家霍布斯反对君权神授、摧毁封建专制制度,洛克人民主权的思想主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颁布的法律文件《人权宣言》体现了启蒙思想家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思想主张。(4分)
(3)措施:平均地权,土地国有,涨价归公;(2分)
局限性:没有满足人民群众要求土地私有的要求,没有从根本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导致了辛亥革命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而失败。(4分)
(4)史实: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倡导下,建立了全民族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广泛发动群众,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解放区农民分到了土地,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4分)
必要性:群众路线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法宝;人民群众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保障;群众路线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保障;群众路线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重要途径。(言之有理酌情给分,满分2分)
本题解析:(1)观点:第一中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体现的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仁”;第二段材料中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导致了民“无耻”,而“道之以德,齐之于礼”则导致民“有耻皆格”,可见是主张“德政”段材料( 以德治民);第三段材料中的“得其民,其得天下”、“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等信息体现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主张。
(2)进步之处:材料二中“黄宗羲、顾炎武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说明明末清初民主思想本质上仍属于封建思想,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由于明清时期的思想专制,这些思想没有也不可能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只是儒学的新发展,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与转型。由材料二中的“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可知欧洲启蒙思想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反封建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它成为17—18世纪的主流思想,推动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具体体现:将材料中的“‘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等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中的史实联系起来,即可作答。
(3)措施:根据材料三中的“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这于国计民生,皆有大益”再结合所学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相关知识可知应该是平均地权,土地国有,涨价归公。局限性: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是孙中山没有放手发动群众,没有得到群众的支持,是因为其民生主义的“平均地权”没有满足人民群众要求土地私有的要求,没有从根本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4)史实:需要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相关史实中寻找有关中共发动群众的具体表现来回答。必要性:需要从群众路线在中国历史上所发挥的作用及今天所能达到的作用角度去回答即可,如群众路线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法宝;人民群众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保障;群众路线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保障;群众路线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重要途径;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柏拉图为说明“理念”曾这样描述过“美德”:“借人东西要还是种美德,可是如果借了朋友一把剑,如果你还给他,他正想用这把剑去杀人,那么这种情况下还借剑还是不是美德呢?”该材料表明柏拉图
A.认为内心深处的道德知识是最高知识
B.鼓励人们要进行独立的理性思考
C.以人的感觉而不是以神的意志为尺度
D.认为“理念”存在于人类的感性世界里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柏拉图通过“还剑是不是美德”的故事来鼓励人们进行独立的理性思考而不盲从,B项正确;A、C分别是苏格拉底和智者学派的观点;D项与材料不符。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