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礼与刑是西周法律体系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故有“礼之所去,刑之所取,相为表里”的说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道之以政,齐之以礼
B.出礼则入刑
C.以刑代礼
D.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材料一 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殛”。……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称其“赛月亮”,“颇便行人”;开始,市民“谓(自来)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后来则“通装水管,饮濯称便”。——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20世纪初,对于清朝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时髦”。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等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理想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王文泉主编《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根据两则材料,概括清末民初时社会观念的变化。(4分)
(2)两则材料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习俗的新气象,比较其形成的不同原因。(6分)
参考答案:
(1)从维持中国旧俗、恐惧排斥新事物,到认同西方先进文明、接受追求新潮。
(2)材料一:对待西方物质文明,通过实践体会其优越性,从而逐步认识接受。材料二:对清朝及传统旧俗的不满;在辛亥革命推动下民主共和、平等自由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进步人士的提倡,社会心理的认同等。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和材料内容进行分析。第(1)问,是关键,要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归纳概括,第(2)问,建立在前一问的基础之上,分析原因要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的变化来分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平均关税水平从15.3%下降到9.8%,开放了100多个服务贸易部门,这是一个关于全球最开放市场的成长史。”这句话最可能出自
[? ]
A.《第三世界将我们抬进联合国》
B.《入世十年,中国改变自己,影响世界》
C.《APEC,我们来了!》
D.《“万隆精神”彰显时代意义》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957年,安徽省的地方戏剧庐剧进京献演,并受到了国家总理周恩来的亲切接见,庐剧的表演者感慨:这比当年的徽剧进京更能令人感到激动。地方戏进京演出是国家哪一发展方针的体现(?)
A.百家争鸣
B.科教兴国
C.百花齐放
D.改革开放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1956年正式实行的“双百方针”,体现在艺术问题上就是百花齐放,地方戏剧进京演出,就是国家对其发展给予同等支持态度的体现。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获得巨大发挥体现在(?)
①第一次提出培养学生生活实践和创造能力的理论
②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
③完善了教育立法
④形成了初等、中等、高等三级教育体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